專欄文章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為了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在2023年的最後一個上班日,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針對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大戶,像是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水泥業等大型製造業大戶,被列入收費對象的大戶,初步估計有512家,我國正式迎來碳排放有價時代。

畫面來源/環境部

草案不僅明確了收費對象,也納入計算方式、徵收方式、申報、繳費流程、繳納期限、追繳、補繳等相關機制的規範。針對收費對象,則依據「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辦法」的規定,在2024年全廠溫室氣體排放量應在2025年4月底前完成盤查登錄,並於5月底前完成網路申報和繳費。

至於國內減量額度申請和排放量的扣減,將會設計不同的扣減方案,像是自願減量專案、抵換專案、先期專案等等,目前規劃的先期專案的減量額度,限定只能使用2024年和2025年的排放量來扣抵,此外,參考新加坡作法,開放國外減量額度可用於扣抵碳費排放量,然而,這些國外減量額度必須由中央主管機關的認可,且使用上限不得超過需收費排放量的5%。

台灣氣候未來協會執行長廖卿惠認為目前的草案,初步對工商業衝擊不大,目前主要是台電將被課徵碳費,導致電費上漲而影響到工商界,不過在比例上,這種影響可能不會太過明顯。

環境部表示目前還在草案階段,2024年初還會再邀集民間團體和經濟部進行交流討論。

相關新聞》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 台將邁入排碳有價時代

 

●透過我們的島「碳」專題,一起來增加「碳」知識

 

學科
能源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碳權, 碳費, 碳價, 碳交易, 溫室氣體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其實它是製作各式塑膠產品時的原料顆粒。其實不光在台灣,世界各國也陸續都有看到它的蹤跡。在西班牙塔拉戈納海灘附近有南歐最大的石化廠,每年都發起淨灘活動的奧利瓦說,光從這片沙灘,一個半小時篩出的塑膠顆粒就多達180萬顆。

這些塑膠原粒到底從哪來?

塑膠產業在生產、運送、回收的環節都有可能散落出來,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2021年斯里蘭卡外海新加坡籍貨輪翻覆,不只船上的化學藥物流入海洋,也包含數百噸的聚乙烯塑膠原粒,這些小小的塑膠顆粒在海洋中難以回收,形成嚴重的海洋塑膠浩劫,事後也陸續傳出海洋生物誤食,海鳥、海龜、魚類暴斃的事件。

相關新聞》斯里蘭卡海洋塑膠浩劫 星籍貨輪爆炸釀禍

塑膠原粒大多由聚乙烯或聚丙烯製成,加入色素和阻燃劑等添加物,會干擾人體分泌,甚至致癌,西班牙羅維拉-威爾吉利大學研究團隊用小型的污染炸彈來形容這些塑膠粒,認為這些塑膠顆粒是海洋有機生態的死亡威脅,是如果海洋生物吃到塑膠也會吸收到這些添加物質,最後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相關新聞》石化廠外洩塑膠粒 西班牙海洋生態受衝擊

塑膠污染危害日益嚴重,聯合國環境署召開「政府間防治塑膠污染談判委員會」,目標希望在2024年制定《全球塑膠公約》,為全球塑膠建立起具法律約束力的塑膠管理框架。

10 月16日歐盟針對塑膠原粒展開源頭管制,這是歐盟首度對微塑膠源頭訂出規範,歐盟表示塑膠原粒是微塑膠污染來源之一,透過以下行動來規範,將讓塑膠污染可以有效被管制。

歐盟委員會在10月16日提案,因為供應鏈的處理不當,導致每年有52,000-184,000噸的塑膠顆粒被釋放到環境裡,認為應該要採取必要措施如下:
一、業者必須採取特定的處置方法
二、大公司必須向獨立第三方申請認證,小公司則需自我聲明符合法規。
三、為協助損失監控和數據落差,將研擬一致的歐盟標準。
四、鑑於小型、微型企業在塑膠粒料供應鏈中的高占比,可放寬標準,來照顧中小企業。

未來這些提案將交由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進行討論,法規生效後的18個月,不論是歐盟或是非歐盟國家的經營者,都需遵守這項法規規定,預計這項措施應該可以減少高達74%的塑膠顆粒排放。

|塑膠原粒(plastic pellets):塑膠產製品的原料,平均粒徑小於5公釐mm

相關新聞》《全球塑膠公約》11月第3輪談判 有望討論源頭限制等條文內容
相關新聞》聯合國巴黎召開會議 盼1年內推條約終結塑膠污染
相關新聞》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擬訂條款 國內環團盼台以觀察員參與

學科
公害
關鍵字
歐盟微塑膠管制, 塑膠原粒, 全球塑膠公約, 塑膠污染防治, 微塑膠來源, 海洋塑膠浩劫, 聯合國塑膠污染談判, 塑膠粒料供應鏈, 歐盟環保法規, 微塑膠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柯金源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整理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P來賓|「1029為野生動物而走」活動總召李宗宸、台灣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

究竟野生動物正面臨什麼樣的處境?與遊盪動物之間又發生了什麼事?這集節目主持人陳信聰邀請「1029為野生動物而走」的活動總召李宗宸以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分別從野保和動保的角度展開對談,分析問題關鍵所在。

這幾年,石虎、穿山甲、草鴞等野生動遭受遊蕩犬貓的攻擊事件,時有所聞,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這跟餵食流浪貓狗有什麼關係嗎?2017年零安樂政策上路以後,有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嗎?在推行TNVR(捕捉、結紮、打疫苗、原地回置)執行面上又遇到哪些狀況?這些遊蕩犬貓收容安置的能量與品質怎麼樣?在動物福利的前提下,安樂死會再被拿出來討論嗎?為什麼喊出要飼主責任強化,飼養者要負什麼責任?

政府試辦性質的在生態熱區,禁止餵養、家犬管制、遊蕩犬誘捕認領養及野犬移置的試辦計畫成效如何,政策真能執行嗎?野保與動保雙方一定是對立的兩端嗎?這些矛盾與困境的糾結沒法可解?雙方難道沒有合作的可能性嗎?彼此又如何看待地方與中央政府在這議題中該扮演的角色呢?

延伸閱讀》遊蕩犬貓怎麼管|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造成哪些衝擊?
延伸閱讀》當野保遇上動保|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的待解難題

🎧收聽更多內容》《島的Podcast》播放清單

學科
Podcast, 動物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野生動物, 遊蕩動物, 流浪貓狗, 生態保育, 零安樂, 犬殺, 生態熱區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撰稿 林書帆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高喊「野生動物正告急!犬貓有家不遊蕩!」、「野小孩快樂比鄰,毛小孩享福家庭!」口號,今日(10/29)下午,大約四千位生態團體成員、以及民眾來到立法院周邊,參與第一屆「為野生動物而走」遊行,並表達三大訴求:
一、落實源頭管理,杜絕犬貓過度繁殖、遊蕩在外。
二、以具科學客觀性的檢核方式,設定遊蕩犬貓減量期程。
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公部門環境教育,應強化保育與動物福利觀念。


發起本次活動的「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核心成員來自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清華大學與嘉義大學等就讀生態保育相關科系的學生。聯盟表示,野生動物面臨棲地喪失、路殺、獸鋏等諸多危機,這次遊行會以「正視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威脅」為主題,是因為這個議題較常受到誤解,例如將犬貓獵殺野生動物視為弱肉強食的自然現象,卻忽略了犬貓皆為人類馴養的馴化伴侶動物,並非自然生態系的一環。


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與楊懿如教授出席遊行活動

遊蕩犬貓成為野生動物新危機 

​ 台灣上一次以野生動物為主題的遊行,是1989年為推動《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而發起,當年參與立法倡議的生態學者楊平世、呂光洋、林曜松等教授,也出席這場遊行,表達對野生動物處境的關注。


左起為活動總召李宗宸,林曜松老師、呂光洋老師、楊平世老師

許多受邀在活動中上台發言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之所以如此憂心,是因為在研究過程中,看到太多野生動物遭受攻擊的案例。台大森林系學生莊博鈞,就曾目擊自己追蹤的白鼻心在校內被遊蕩犬咬死;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說明,即使是架設在遠離人類活動範圍的自動相機,拍攝到遊蕩犬貓的次數也高得令人擔憂,因為他所研究的一級保育類草鴞是在地面築巢,極易受到遊蕩犬貓攻擊。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創辦人陳美汀分享,自己最初是因為喜歡貓,才投入貓科動物石虎的研究,在分析自動相機的影像資料時,不僅時常目睹野生動物遭遊蕩犬追逐撕咬,還有因各種原因斷肢、皮膚病的犬貓,兩者都讓他感到相當痛心不捨,他呼籲,基於動物福利考量,犬貓實不應在外流浪。

動保野保攜手合作才能解困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以及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也受邀發言,兩人皆強調,動保與野保共同的目標是不希望動物受苦,彼此應該攜手合作。

​活動最後,主辦單位以野生動物及犬貓的黑白照,象徵性為牠們舉辦告別式,並再次呼籲野生動物與伴侶動物應各適其所,野生動物在野地自由生活,犬貓則應該要在人類家中得到良好的照顧。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野生動物, 遊蕩犬貓, 石虎, 生態, 保育, 野生動物保育法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撰稿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遊蕩犬隻數量推估已破15萬隻,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日益嚴重,今天上午多個生態團體和學者召開記者會,呼籲大眾及政府重視遊蕩動物所帶來的社會安全以及生態危機。保育團體表示穿山甲、石虎、山羌、草鴞都有過遭受攻擊的紀錄,農業部在今年5月舉辦「特定生態熱區試辦特定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因犬隻侵擾改善計畫」,但試辦計畫內容都未對外界公開,希望試辦計畫資訊公開。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秘書長陳美汀,觀察遊蕩動物對石虎的威脅,除了嚴重的競爭棲地之外,也會將疾病傳染給石虎。她從苗栗、台中和南投淺山地區自動相機的拍攝紀錄來看,拍攝到犬貓的比例高於石虎,顯示野生動物棲地發現游蕩犬貓機率高,共域情況嚴重。牠們之間不但競爭食物,石虎也有被騷擾跟獵殺。陳美汀所追蹤5隻追蹤個體就有1隻是遭到犬殺。他們也發現游蕩犬貓出現過的棲地,石虎有迴避利用的情況,再次利用機率低,回來使用的時間拉長。

相關新聞》石虎永哥野放年餘收死訊 研究團隊證實遭犬殺

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表示,遊蕩動物不只是對野生動物有影響,人跟遊蕩動物的衝突也日益增加,像是追車導致受傷、或是入侵雞舍,造成雞農損害,已經變成台灣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相關新聞》嘉義布袋遊蕩犬闖圈舍獵禽畜 農民損失嚴重籲重視

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廖朝盛課長,從2022年救傷資料來看,犬貓攻擊是救傷原因的前五名,平均每11件救傷,就有1件遭犬貓攻擊,死亡率高達80%,康復的野生動物順利野放後,仍會受到游蕩犬貓的攻擊。他並提出在14隻野放後死亡的石虎,犬隻攻擊就占了43%。而根據生多所急救站收治的野生動物,被犬隻攻擊的數量也逐年增加,尤其是穿山甲從2011年3隻上升到2020年28隻,成為穿山甲的受傷主因。

相關新聞》城市白鼻心還好嗎? 專家:犬殺與路殺為最大威脅

國立台南大學生資系副教授許皓捷表示,處理遊蕩動物衝突,最關鍵的就是禁止餵養,這是減少遊蕩犬隻最有效的做法,必須先開始這一步才能往下走。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遊蕩犬, 野生動物衝突, 流浪貓狗, 穿山甲, 石虎, 特定生態熱區, 野生動物保育, 犬貓攻擊, 生態危機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陳佳利
整理/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生長環境不佳

住在都市的樹,大多數配置在人行道上,住在一兩公尺寬的小方格裡,空間明顯不足,根部被裹住,無法自由伸展,錯誤的棲地環境,讓大樹不得不險地求生,變成大家口中,惡名昭彰的淺根性樹木。

其實樹木的根系大小與樹木生長有一定比例,約為五比一,越大的樹,根部需要的空間就會越多,如果當初種下時,植穴太小,就容易產生浮根現象。樹木不健康,就容易斷裂倒伏,對來往的行人或車輛都構成危險,面對強風豪雨的能力也減弱。

除了空間太小,人們喜歡加高花台也是個問題。種在水泥高台的樹為了呼吸,會在樹幹上長出二段根,久而久之,原來的根系就會逐漸腐爛,不改善的話,未來就有可能傾倒。

然而,棲地大就沒問題了嗎?那可不一定。

棲地空間足夠,若是排水不良,也會導致主根缺氧死亡,造成樹木生病倒塌。

延伸閱讀》委屈了 行道樹|樹木在城市的真實生活

修剪不當

錯誤的修剪也給大樹帶來許多痛苦。原本樹木枝條的伸展有平衡作用,不當的修剪,除了會讓大樹的傷口難以自行癒合之外,有時傷口處長出的不定芽,只是樹木從樹皮長出新生的枝條,失去原來的力學結構,遇到強風豪雨就很難承受得住,此外傷口也可能細菌進入造成樹幹中空腐朽。有時工程施作時,會把樹木根部全數截斷,頭重腳輕,也會造成問題。

當執行修剪路樹的單位,對樹木科學沒有正確的認知,樹倒的悲劇就會不斷出現。
 

延伸閱讀》城市裡的樹木哀歌|錯誤修剪會帶來哪些傷害?
延伸閱讀》開始,與樹共好|讓老樹重拾健康的樹木健檢

可以怎樣改善?

其實讓行道樹過得舒服並不難,首先要讓根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讓空氣可以順利進入根部土壤,同時加強排水,不要讓樹根泡在積水裡。

只要根系健康,大樹本身就是療癒高手,自己可以修復傷口,調整力學結構,而且不用施肥,落葉就是最好的肥力來源。外在因素打點好了,也要注意內在樹木病蟲害問題,定期進行樹木健檢,避免病蟲害對路樹的侵襲,造成危害。

延伸閱讀》讓樹醫樹|與時間賽跑的救樹行動

樹木是城市裡最美的風景,也是沸騰時代降溫的最好解方,當一棵棵樹木倒下,我們是否理解對待樹木的各種錯誤?早日改善與面對,才能減少悲劇的發生,我們才可能有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綠蔭城市。

我們的島解釋性報導:路樹為什麼會倒?

學科
植物,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路樹倒塌, 樹砸傷人, 樹倒, 樹木修剪, 樹木倒塌, 行道樹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日本福島核電廠排放入海|關鍵時刻
2011.3.11 日本東北發生規模九地震,福島核一廠發生氫爆
2021.4.13 日本政府宣布,2年後要將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入海
2023.7.4 國際原能署通過日本含氚廢水排海安全審查報告,同意日本含氚廢水排放
2023.8.22 日本首相召開記者會,表示24日起排放福島電廠含氚廢水入海
2023.8.24

中午起福島電廠陸續排放稀釋後的含氚廢水至太平洋,預計分30年排放完畢

福島核廢水怎麼產生的? ​ ​


一桶桶的都是福島核電廠的處理水儲存槽

福島核災後,為了讓反應爐中的燃料碎片維持在冷溫的安全狀態,必須每天持續注水大約200噸,原本計畫全數循環使用,卻因為地下水的滲入,福島核一廠,平均每天產生130噸廢水,如今,一千多個儲槽幾乎飽和,廢水無處可去,日本政府決定稀釋一百倍後再排放入海,預計要排放30-40年。 ​ ​ ​

福島核廢水怎麼處理的? ​

根據東電表示,這些核廢水會經過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 處理,其中62種放射性物質濃度可處理到日本政府公告的標準值以下,稱為「ALPS處理水」。這些水在海洋排放前,還會再檢測其中29種放射性物質,處理到符合標準才會排放。 ​

​ 除了氚、令人擔心還有銫、鍶 ​

由於氚是以水的狀態存在,ALPS設備無法過濾,東電表示會將氚用海水稀釋到1500貝克以下,才會排放入海,福島電廠排到海洋的處理水,氚一年上限是22兆貝克。 ​

不過,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大衛.克羅夫切克認為最需要擔心的不是氚,而是其他更危險,會留在人體更久的放射性物質,包括銫、鍶等等,有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排放前是否確實經由ALPS被過濾? ​ ​ ​

台灣受影響的是

​ 原能會與氣象局合作的海洋擴散模擬,福島排放水大約要四年才會來到台灣,且含氚量已經大幅下滑,但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吳朝榮認為排放水如果隨內圈海流走,有可能一年就會抵達台灣。而台灣捕撈黃鰭鮪和秋刀魚的漁場就在福島外海,魚體吸收輻射物質,難保不會藉由食物鏈的方式進入人體。 ​

面對福島廢水排放入海將成定局,除了加強檢驗頻率,與國際間的交流監測資訊,也是重要課題。 ​ ​ ​ ​

學科
海洋, 公害
關鍵字
福島核廢水, 含氚廢水, 福島核電廠, 排放入海, 輻射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隨著全球暖化與極端雨量變化,世界各地都面臨不同的氣候災難威脅。台灣也多次發生森林大火,造成生態系統嚴重傷害。

為什麼會發生森林大火?森林中的危險要素是什麼?我們能否有效預防大火?能夠控制大火的範圍與傷害?野火肆虐的過程與人們應該如何避難?從夏威夷大火悲劇,來看全球的氣候災難與台灣的風險管理。

此次夏威夷大火發生的原因

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副教授 邱祈榮(以下簡稱邱):火燒有三個要素,燃料、氧氣與熱源。

首先,樹木屬於碳水化合物,本身就是燃料,現在正處於乾季,我們都知道「天乾物燥」的道理,所以這些樹木都處於乾燥又高溫的狀態。接著,氧氣當然也不缺乏。最後,是關於熱源,因為最近剛好碰上氣流,有強風,許多電線桿遭吹倒,電線掉落下來後不免會產生一些火源、火花。

不過這次真正的起火原因尚未調查出來,總的來說,當這「火三角」的三個條件都具備時,燃燒就會發生。

夏威夷屬於熱帶雨林區,為何還是會這麼乾燥?

邱:每個島嶼其實還是有乾、濕兩季,只是差在乾、濕明顯與否。像夏威夷,尤其是毛伊島,歷年來其實都可以看見野火發生的情況。但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風險的高低。其中有些可能只是小火,零星地發生在某些地區,比較不會造成傷害,因此會被夏威夷政府判斷為風險較低的區域。

邱:今年碰上聖嬰年,所以氣溫飆高,比往年都要來得熱,且乾旱,連續十幾、二十幾天沒有下雨,就形成了乾燥的條件;而附近又剛好有一個帶來強風的氣流,這三個要素就構成了最惡劣的情形,一燒起來,根本檔不住。

外來物種大黍(又稱天竺草、幾內亞草、馬草)是造成大火發生的關鍵之一

邱:大黍(又稱天竺草、幾內亞草、馬草)外來物種是燃料的一部分,乾燥後就容易燒起來。草,被稱為輕型燃料,只要一有熱源,很快就會引燃,馬上就會燒起來。過去的火燒記錄顯示,火燒發生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與原有的植被,農作物區可能也會很快遭破壞,而這些草本植物就趁勢快速入侵,而這又會進一步讓這些地區更容易發生火燒。

在這些草蔓延的地區,只要一有火星產生,火的蔓延速度就會非常快,且一發不可收拾。這與外來物種強韌的生命力有關,它們要快速擴張,就會面臨與本土植物的競爭,外來物種利用自己易燃的特性,把本土植物一起燒死,接著馬上就能占領對方的地盤,簡單來說是這樣。所以植物是很聰明的。

台灣也多次發生森林大火,但是不會這麼快影響到住家與民眾,為何此次夏威夷大火快速蔓延到住宅區?

邱:我自己研判,火從外面進來的可能性並不高,可能是來自內部的。都市裡面有很多綠美化的區域,只要有一個火源,就會燒起來,周邊的植栽、樹木、公園,以及木製的房舍也都會接連燃燒。

這次會燒得這麼徹底,我認為這個火源由外而內進來的機率並不高,因為若是從外部燒進來的火,會是有方向性地燃燒,且可以預測大概幾小時後會進到住宅區,但這次卻是朝四面八方地燒。因此,或許這不能再稱為「野火」,而是「都市火燒」。

在野外遇到大火時,你所需要知道的關鍵

邱:火若燒起來,需要注意以下這幾個要素,一:是火燒的強度,最明顯的判斷方式,就是「火舌」的高度,也就是燃燒時火焰的高度,若超過一米,人就絕對不要靠近。

另一個,則是燃料的性質。若是在草原,就需要盡快撤退,因為草燒得快,你很快就會被火燒包圍起來。若是在森林中遠遠看到火燒,就不要再繼續靠近了,一定要保持適當距離,因為當強風一吹,可能讓樹冠上的火轉而成為火炬,也就是會一些還在燃燒的物體被吹到你的身旁,你可能就被包圍起來;有記錄顯示,火炬是可以被吹到幾百公尺外的。

NASA資料顯示,非洲南部、亞馬遜平原與美加等地區都是火燒的熱點,這些事件主要都是受到氣溫升高,以及降雨不平均的影響嗎?

邱:重點還是跟燃料的狀況有關,只要燃料處於乾燥狀態,就容易引燃,而高溫也容易引發火源;也就是說,在高溫的天氣與乾燥的燃料狀態下,熱源一直在等待機會,只要一觸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NASA 燃燒地圖,隨時可顯示當下的全球火災現況

在夏威夷、美國與加拿大都有建立預警系統,是否有發揮關鍵作用?

邱:首先,我們先談談加州這樣大面積的管理方式,我們都知道這些地方是火燒的危險區域,當整座山頭與所有樹木都非常乾燥時,還能多做些什麼來防止?面對無法改變的自然條件,我們只能想辦法控制火源,意即透過一些預防的手段來隔離火源,例如警告入山民眾小心用火。

接著,再以毛伊島這個例子來說,就關乎都市中的居民有無相關意識。當處於非常乾旱的季節,就需要透過灑水來降低燃料的溼度。 像美國鳳凰城(Phoenix),它又乾又高溫,就必須面對燃料過於乾燥的問題,透過灑水等動作來處理。但不同的是,這次毛伊島還同時碰上強風,可能把一些電器設備吹落,就容易引發火源,而這是無法控制的。

但過去若沒有發生過火燒事件,大家也就不太會想到要這樣做,只會單純注意到這邊的天氣很乾旱。

我們可以控制人,但是很難控制自然條件, 要如何避免火燒的發生呢?

邱:像美國林務署,他們在國有林的林區裡面,一定有一個火燒的緊急應變優先處置(proiority) ,哪些是比較需要防治的?哪些則屬於「若燒起來,就讓它燒」的。若在都市中面臨這個問題,也要制定一套發生火燒時的優先事項。我們以前沒有想過火會進到社區,但這次拉海納的經驗就告訴我們,所謂的野火已經不再是野火了,它已經變成社區的火、都市的火了。

不管是人為或天然,台灣郊區的野火其實普遍發生? 也可能會進到住宅環境嗎?

邱:一些我們認為是「被火控制」的區域,其實是頻繁發生野火的,像大肚山就屬於「被火控制」的地區。

大約十年前,我印象很深刻,當時中興大學的陳明義老師帶我們去大肚山的望高寮,他就說,「一個月之內,這裡必燒。 」這涉及兩個因素,一是因為這裡的燃料持續在累積,且當時正值元宵節過後,有些去掃墓的人,就有一些用火的行為,一不小心,就會燒起來,所以這就是他在那邊看了很多年之後的預測。

台灣目前發生的火燒情況,仍比較屬於野火,其中大肚山這個區域比較讓人擔心,因為現在人居住與活動的地點不斷接近大肚山,尤其當第二高速公路通車後,鄰近地區的農地也逐漸轉成住宅區,也就是說,人跟山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了。

相關新聞》大肚山九號公墓火燒山又復燃 專家憂衝擊生態平衡|20210316 公視中晝新聞
相關新聞》
大肚山常見火燒山 生態學會籲防火 20190908 公視中晝新聞

火燒對於人類來說是悲劇,但是對植物來說卻未必如此,有些植物會刻意利用火來增加自己的生長範圍與勢力

邱:植物與火的關係可以是相生,也可以是相剋。相剋指的是,火燒過來後他們被徹底燒死,因此無法在這些地方擴張。

但還有一些植物,像剛才提到的大肚山地區的馬草(大黍),就會透過自己的條件,並透過火去達成擴張。當乾旱季節來臨,這些禾本科容易被燒掉,但卻也是透過火燒的發生,讓它們的下一代能夠接著生長出來,且也有更大的生長面積。所以植物其實也有很多生長與蔓延策略的。

在易燃的森林地帶 設置緩衝帶降低火燒的蔓延

邱: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些隔離帶,也就是緩衝地帶。舉例來說,我們的森林與住宅區間不該完全緊密相連,而是應該隔著一些草生地,因為草生地的火,比較容易被防阻。就跟土石流的道理一樣,我們若緊鄰著山邊,土石一崩下來,是沒有任何緩衝地的。

另外也可以進行燃料管理,因為森林起火大多始自地被層,大樹幹是沒那麼容易就燒起來的,尤其是在住宅周邊,地被層枯枝落葉的部分適度清理,或者也可以建立一個「圍牆」來阻絕火燒。

加強民眾山林知識  對山火的教育與認知

邱:台灣目前在登山的素養或教育尚不足夠。要改變入山者的行為,就需要讓他們知道森林大火的嚴重性,因此應該讓入山的大家有一些關於在山林中如何使用火的認知;但現況是,我們不太去教導怎麼正確用火,而是全面禁止用火。這就導致當他們真的需要用火時,是沒有相關知識的,只能偷偷亂用。

另一個部分,以前有建議過。因為林業署有林火預警的資訊,若今天屬於「危險」等級,就會由基地台發送簡訊給入山的人,告知今天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火燒,所以請入山者用火時要格外小心,或是要留意一些危險情況,這就是一種預防措施。但我不確定現在還有沒有在做。

逐漸攀升的氣溫,以及越加極端的降雨,面對這些氣候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有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

邱:十幾年前火燒比較頻繁的時候,尤其像梨山等地,相關的主管機關就會比較在意這些事,不過當沒有再發生較大的火災事件後,時間一久了,大家又會慢慢鬆懈下來,一旦鬆懈下來,火災就會再來找你了。

延伸閱讀》梨山大火-火場追索
延伸閱讀》梨山大火-浴火重生

這次夏威夷的事件就會讓我們開始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來防止都市裡的火燒情形,最主要還是去控制,也就是怎麼做出一個區隔帶。救火時,大部分都會做出一個隔離帶,讓火燒控制在一個區域裡面。但這次夏威夷沒有事先想到這件事,所以整個就都燒起來。

但若做不到燃料管理,就必須在遊客數較多時,徹底限制他們入山不能帶火種。在台灣,大多都僅是勸導,而不太敢直接限制,若如此,我們就必須提高巡邏強度,在幾個較敏感的火燒地點加強去巡護,並去提醒登山客。相對於火燒發生後,對自然成本帶來的影響,我們還是需要付出這些人力成本。

塔塔加鞍部一帶在1933年,當地發生過一次大火,燒了近兩千公頃;三十年之後,1963年又發生一次大火,又燒了一千多公頃;1993年,又發生一次大火;現在就想2023年會不會又再發生一次大火。剛好30年一個週期,這就驗證了一件事:它的燃料累積得差不多了,只要一有機會,它就會燒起來。


1993年塔塔加森林火災   攝影/柯金源

從這個火燒痕跡(fire scars)來看,可以推算出當地火燒的週期大約是多少年。台灣現在就是眼睜睜地看著、等著事情繼續發生,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並盡力去預防與阻止。

學科
災害, 科學
關鍵字
夏威夷野火, 森林大火, 毛伊島, 火燒山, 野火, 邱祈榮, 暖化, 極端雨量, 氣候災難, 天竺草, 大黍, 煙囪效應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整理 / 李若慈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八月初,移動緩慢的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在中央山脈與西南氣流引導下,讓中南部山區降下驚人雨量。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廬山氣象測站8月4日單日降雨量就超過600毫米,創下設站以來的新記錄,是近三年來最劇烈的降雨,降雨集中且快速,豐沛的雨量讓南投縣仁愛鄉山區受創嚴重。

我們沿著台14線埔霧公路前進,來到台14線71K的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聖本篤加油站,這恐怕是全國命運最多舛的加油站,從2000年豪雨受災到2004年敏督利颱風、2008年辛樂克颱風,2023年卡努颱風,一次又一次遭到土石流淹沒。

雖然加油站做了擋土牆,旁邊的南山溪也做了攔砂壩,仍擋不住奔騰土石流再次沖入加油站。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做了相關情境的土石流模擬,表示從上游到下游加油站,大概僅需140秒左右,淤埋的深度大約超過5公尺。

進入到南豐村,部分居民的住家被土石流淹沒,有的仍困在積水之中,居民無奈只能面對,這樣的情景,在2004年敏督利颱風,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年部落的地標天主堂,完全被土石掩埋,僅露出十字架,雖然並沒有原地重建,不過今年土石流再次侵襲原址。

​台14線部分路基已被淘空,怪手忙著搶通,支線投89線又稱為力行產業道路,是全台路況最險惡的道路,每回風災總是修修補補,這次同樣受災,現場可見有些路段路基流失,上方坡地大片崩塌。力行產業道路也是春香、力行、翠巒、翠華等部落主要聯外道路,每逢連日大雨,路斷,居民生計就陷入困局。

放眼望去,廬山溫泉區的受災景況如同複製貼上,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粗估,塔羅灣溪集水區國有地,如果以辛樂克颱風前後做比較,新增崩塌地約13.7公頃,實際流失的土砂量目前還無法估算。

上游大量的崩坍土砂,帶往下游,第四河川局估算,塔羅灣溪在廬山吊橋與彩虹橋之間這一公里的河段,已經被填埋了30萬立方米的土方,導致塔羅灣溪的河床淤高了約7-8公尺。2008年辛樂克颱風時,發生土石流,塔羅灣溪兩側的部分建物,一樓被土砂淤滿,導致二樓變成一樓,這一次土砂又沖進二樓,淹沒了一層樓高。

2016年政府提供補償金,要求廬山溫泉合法業者歇業,並計畫把廬山溫泉產業轉移至埔里鎮福興農場,讓業者搬遷下山,但仍有少數業者選擇繼續經營,縱然旅遊景況早已不復當年榮景,但業者認為搬遷到福興農場成本高,沒有意願,產業的搬移重建遲遲未能成功。

延伸閱讀》【穿梭島嶼20年 討山篇】繁華若夢--廬山再會

這次卡努颱風豪雨釀災,救難隊用吊掛的方式,疏散受困民眾,二三十年過去,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救援,再度上演。


2023卡努颱風受困的遊客,用滑索吊掛方式協助脫困。

天氣災害總是不斷提醒著我們,歷史會輪迴,還記得2008年辛樂克颱風,倒塌在塔羅灣溪的公主小妹餐廳和綺麗飯店嗎?其實回推歷史,就可以明白這些地點為何會受災?

從1994年的照片,可以看出綺麗飯店和公主小妹餐廳的前身就蓋在高灘地,占用了塔羅灣溪的行水區。

2008年,辛樂克颱風過境,河川兩側的擋土牆有破損,大水就沿著破口處淘刷綺麗飯店與公主小妹地基,加上後方母安山的地滑推擠之下造成倒塌,今年同樣也可以看到原址再度土泥覆蓋。

一次又一次,大自然告誡著我們,祂總會要回屬於祂的土地,走回祂原先的道路。倘若我們持續忽視,災害絕不會到此為止。

《廬山溫泉區發展大事記》

日治時期 當時稱「富士溫泉」,因優良的泉質吸引遊客,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稱。
光復初期 蔣中正赴廬山視察,認為環境似中國廬山,更名為「廬山溫泉」。
1986 南投縣府劃設廬山溫泉風景特定區,陸續成立40多家溫泉會館,但僅有5間完全合法。
1994 道格颱風重創廬山溫泉區,塔羅灣溪兩側的旅館一樓遭土石掩埋。
2004 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豪雨,塔羅灣溪暴漲,兩側旅館再度受災。
2008 辛樂克颱風降下超過一千毫米的驚人雨量,塔羅灣溪兩側的旅館又被土石淹埋,行水區的綺麗飯店及公主小妹倒塌在塔羅灣溪中;母安山地滑位移50公分。
2009 莫拉克颱風導致小林村滅村悲劇後,廬山溫泉北坡被列為最可能大規模崩塌的高潛勢聚落之一。
2011 南投縣政府公告「變更廬山風景特定區計畫」,將母安山影響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劃為保護區。經濟部公告塔羅灣溪堤防預定線範圍內為河川區。
2012 南投縣政府公告「溫泉區管理計畫(廢止廬山溫泉區)」,欲將產業遷至山下的福興農場。
2016 南投縣政府投入逾30億開發福興農場為溫泉區,合法的5間廬山溫泉業者取得補償金後歇業。但仍有部分業者違法經營。
2019 南投縣政府進行專案讓售計畫,供廬山業者以成本價購買福興農場土地,但業者意願不高。
2023 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廬山氣象站單日降雨超過600毫米,豪雨讓台14甲線沿線及山區部落再度受災。

 

學科
災害
縣市
  • 南投縣
關鍵字
卡努颱風, 外圍環流, 強降雨, 土石流, 南投仁愛, 路基流失, 大雨, 崩塌, 加油站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柯金源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照片來源  基隆市政府

協和電廠跟四接的關係,協和電廠就是四接嗎?

基隆協和電廠位於外木山海域,是全台唯一燃燒重油的發電廠,台電計畫原廠就地改建轉型為天然氣發電廠,但另外須興建兩座液化天然氣LNG的儲氣槽,做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俗稱的四接,計畫填海造陸,是爭議所在。

此案爭議點: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的填海造陸

台電計畫緊鄰協和電廠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2018年方案規劃填地29.25公頃,因對環境有重大衝擊,2019年台電縮小為18.6公頃,仍被質疑將活埋七萬多株珊瑚。為了迴避珊瑚,2022年台電提出東移方案,面積縮小為14.5公頃。外木山漁民雖然擔憂填海方案影響漁場,但是為了國家重大建設,也無可奈何。

基隆市船務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吉利則認為填海造陸可能會造成基隆港區內的靜穩度不夠,繫泊困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東移方案海面下,雖然珊瑚覆蓋率只有6.08%,但沙地有非常高密度的螺類與寄居蟹存在,是附近魚類等生物很重要的食物來源。

他們說的2.0和3.0到底是什麼

本週三(5/31)基隆市長謝國樑召開記者會,公開宣布廢止基隆市政府在2020年原則同意2.0方案的公文,要求台電針對新方案重新送審、申請,引起熱議。謝國樑表示檢視現行的「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是民國111年(2022)所提的3.0方案與基隆市府民國109年(2020)受理時的2.0方案已有所不同,因此發函給台電,依據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廢止之前原則同意的公文,究竟2.0和3.0方案是什麼?差別又在哪呢?

目前進度

立委陳椒華指出四接3.0方案的填海位置不同,是新的填海方案,且與2.0方案無重疊之處,建議依環評法重做範疇界定及調查,在取得市府許可之前,應停止審查該案。

台電則是發表聲明,說明基隆市府已在民國109年(2020)發函同意,填地範圍東移縮小後,仍在原市府核定同意的開發範圍內,不應因市府更迭而改變,將依法提出訴願。

環保署則是原訂於本週五6月2日續審專案小組第五次初審會議,延期舉辦,並在今日(6/1)發布新聞稿表示基隆市府廢止的「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同意開發函,與環評程序屬於不同法規及程序,環評仍會依環評程序進行。

延伸閱讀》一起來更深入了解這個案子
四接東移行不行|協和電廠轉型下的那片海
向海要地 改建協和電廠|填海造陸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學科
開發, 能源
縣市
  • 基隆市
關鍵字
協和電廠, 四接, 基隆電廠, 天然氣電廠, 能源轉型, 燃氣, 天然氣第四接收站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