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非狒狒之死看野生動物圈養問題

整理報導

這兩天,社會輿論為了東非狒狒的無端殞命,沸騰不已,從一開始發現外來狒狒逛大街,到後續圍捕、追緝,被塑造成彷如趣聞般,到最後,獵槍的致命一擊以及官員刻意擺拍、鞠躬送行,引發社會激憤,要求徹查,但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的關注?狒狒之死能不能對被圈養的野生動物處境,有更多的了解與幫助呢?

2023年3月10日桃園平鎮發現一隻遊蕩狒狒   照片來源/公視新聞網

從一隻遊蕩狒狒 看見野生動物管理的破洞

經過台北市立動物園初步檢驗,這隻死亡狒狒為體長60公分、體重40公斤的雌性東非狒狒,身上左胸、右臂、右臀共三處傷口,年紀尚無法判定,之後將會送到家畜試驗衛生所進行死因判斷,各方除了追究開槍責任?是誰下令開槍?又為什麼最後是獵槍執行而非麻醉槍?麻醉槍的劑量又是如何?捕捉的SOP是什麽?現場獸醫在場為何先不檢傷?接觸的人員對野生動物知識的不足,輕忽了可能會對人或是對動物產生的風險,多數媒體報導,也不斷強調牠兇猛具攻擊性,更加深大眾對野生動物的恐懼感,替日後的悲劇埋下種子。從這隻狒狒衍生的亂象,更加看出我們在面對野生動物時的各種不足之處。

狒狒屍體進行斷層掃描   照片來源/林務局

原棲地不在台灣的狒狒 為什麼會來到台

原棲地在非洲的東非狒狒,學名為popio anubis,是靈長目獼猴科狒狒屬,平均壽命約25-30歲,生活在開放草地、常綠森林、農耕地等環境,屬於雜食性,從蟲、鳥、鼠、蛋、水果、種子,幾乎是什麼都吃,生長環境跟習性都跟台灣本土種台灣獼猴很接近。

原棲地在非洲的狒狒屬於群居動物  照片來源/柯金源

但遠在非洲的牠們,為什麼來到台灣呢?

人類因為喜歡觀賞動物的生態行為,而引進珍奇異獸。其中和人類行為相近的靈長目動物,一舉一動都受人喜愛,早期台灣就曾因電視節目炒作,興起紅毛猩猩飼養風潮。原產於婆羅洲和蘇門達臘的紅毛猩猩,野外族群瀕危。民國七十年代,民間走私數量高達三千至四千隻,但主管機關登記有案的卻只有百隻上下。

本以為隨著保育觀念提升,飼養野生動物飼養的情況逐漸變少,但日前台灣獼猴降級之後,也傳出有人私養,根據動保團體統計,近三年就接到上百件通報私養獼猴的案件。多數人飼養野生動物是被可愛外觀吸引,卻未曾了解動物習性,其實野生動物因未經馴化,具有野性,很容易發生人獸衝突,還有人畜共通傳染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流浪到台灣|每隻紅毛猩猩背後都有心酸故事
延伸閱讀》台灣獼猴能飼養嗎?|獼猴降級之後的私養亂象

狒狒身世大逆轉 六福村從否認到承認突顯管理有疏失

一開始發現遊蕩狒狒,大家都在問牠從哪來?由於狒狒有尖齒,較不易為私人飼養,許多人直接聯想到有地緣之便的六福村遊樂園。

盤點全國擁有狒狒的動物園,台北市立動物園10隻,高雄壽山動物園 5隻,由於數量少,所以很快就能做確認;位於新竹的六福村遊樂園,因為之前接收了ㄅㄆㄇ猴園的狒狒,擁有一百五十多隻狒狒,第一時間六福村全面否認狒狒不是從該園區逃脫,要求園方再度清點後,狒狒數量比列管申報的多了一隻,引起民間團體質疑。

多出的這一隻究竟從哪而來?園方表示是新生狒狒,但為何沒申報,光是狒狒基本的飼養數量都難以掌握,就讓人對六福村的圈養管理產生懷疑。

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表聲明對主管機關提問,依照野保法第31條規定,持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飼主,須向地方主管機關辦理飼養登記並接受查核。但要如何確保這些應登記列冊的動物是否有逸失或短少?逸失或短少動物是否陷入危險需要救援?如何避免逸出至野外的動物成為外來入侵種,造成生態危機?無法精準掌握保育類飼養繁殖個體,任何黑數是否可能被走私並進入地下買賣交易?

在大眾還在推測狒狒來處時,29日,六福村突然發表聲明,表示從遊蕩狒狒的結紮傷口特徵,的確是從六福村逃逸,召開記者會向社會大眾致歉,表示立即關閉動物園區,確切清點動物數量,補強動物安全措施後再行開放。

從否認到承認,突來的大轉彎,更加暴露出六福村對動物管理的嚴重疏失,新竹縣府針對動物逸失依野保法對六福村處以新台幣五萬元罰鍰,林務局也函請提醒桃園市政府,針對逃脫狒狒所產生的圍捕費用,可研議向六福村求償。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不再相信六福村清查的數量,將會派員實際掌握數量。另外為了解圈養場地可能有的漏洞及缺失,31日林務局將會同新竹縣政府前往六福村,進行圈養環境的勘查,評估改善措施,也對多數量群體的戶外場域做通盤了解,詳細檢視目前放養環境的管理。

許多人感到疑惑的,園區內的狒狒為何未被植入晶片,六福村表示麻醉過程可能有較為不人道的方式,因此未植入,未來會與主管單位研擬適當方式。林務局也呼應六福村說法,表示園區內的狒狒都是早期引進,數量龐大,若每隻都植入,需一一捕捉麻醉才能完成,對動物恐怕會造成緊迫或是生命風險,所以目前法令沒有強制要求飼養者執行,將會在這次事件之後,後續邀請專家學者及地方政府共同來檢視現行圈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登註記管理制度。

野保專業知識不足  動物照養未能全面

除了管理上的漏洞,這次圍捕過程,更清楚看見地方主管機關以及照養單位長期來在野生動物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動物社會研究會更在聲明指出,狒狒在外17天,政府完全沒有橫向整合,召集國內動物行為、獸醫等專業人員擬訂計畫並演練;沒有行政部門主管整個行動;沒有限制麻醉槍由誰使用、應如何衡量動能與距離;捕捉後沒有馬上讓獸醫處置、沒有立刻檢傷、更沒有麻醉監控。

圍捕桃園平鎮狒狒的過程,欠缺專業知識    照片來源 /公視新聞網

而我們從新聞畫面中也可見到捕捉後,官員大動作擺拍,錯失救治時機,整個捕捉過程也未考量狒狒狀況,使用對狒狒較為友善的方式,而是粗暴的塞入犬貓使用的小型動物運輸籠。

野生動物搬運是一門專業。2014年年底台中天馬牧場因搬運河馬的過程中,河馬意外跳出貨櫃,癱倒在馬路上,未能即時提供水池,又欠缺處理的相關知識,導致最後這隻名叫阿河的河馬,最終不幸死亡,這次的悲劇也促使動物運送管理辦法的修訂,讓動物運送能更顧全動物福祉。


延伸閱讀》 阿河死去之後|動物運輸管理出現什麼問題?

動物園也曾有動物逃逸 造成環境危害

動物天性嚮往自由,想辦法逃脫是本能,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曾發生紅猴、食蟻獸出逃等事件,最後雖然平安歸返,但不是每件事情都有好的結局,也有逃逸演變成外來種衝擊本土生態的案例,像是現在人人皆知的外來種埃及聖䴉,原產地在非洲,被私人動物園引進作為觀賞之用,沒想到逸出之後,在異鄉台灣開枝散葉,野外族群擴散,衝擊本土鷺科棲地,林務局花費大筆公帑進行移除,希望趕在情況尚可控制之時,能有效抑制。

藍孔雀在金門建立野外族群,影響農作。

原生地在印度的藍孔雀,早期也因觀賞用途引入金門,一場颱風意外,逃逸到野外,同樣適應良好,短短十幾年期間從十幾隻增加到上千隻,數量越來越多,除了造成金門當地農作受損,也造成飛安疑慮。


延伸閱讀》 聖䴉之亂|搶奪鷺科鳥類棲地
延伸閱讀 戰地藍孔雀|怎麼會從聖鳥變成破壞在地生態的鳥類

動物園是否能轉型為救傷收容的安養中心?

隨著近代發展,交通便利,透過影像來一窺野生動物的原始棲地,或是直接親臨現場,都不再是難事,是否還有圈養野生動物的必要性?動物園的未來定位經常被拿出來討論。早期動物園的動物被當成營利工具,以人的需求打造圈養環境,有些物種甚至可能從野外捕捉而來,對該物種的野生族群造成傷害,牠們離開家鄉被迫圈養在有限的空間內,沒有利潤時就被棄養,許多動物因此被迫流離失所。

這些長年被豢養慣了的野生動物,恐怕早已失去回歸野外的能力,時至今日,動物園是否還要引進新的物種,繼續這樣的經營方式,是大眾需要思考的。既然動物園的出現,是因為人類喜歡觀賞珍奇動物,想要改變也要從人的心態開始,當商機不再,才有機會真的杜絕惡性循環。

未來動物園能不能轉型為收容在人類社會受到傷害,無法自行覓食,需要專人照養的動物們,讓動物園成為生命教育的環境場域,還有賴社會大眾的共識與支持,期盼這隻東非狒狒的死亡,不只是短暫的熱門話題,而真能促使被圈養的野生動物被用心對待。


延伸閱讀》關門之後|被留下的動物們何去何從?
延伸閱讀》動物園的迷思|我們為何要圈養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