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䴉之亂|搶奪鷺科鳥類棲地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忠峰 張光宗 葉鎮中,剪輯 陳忠峰

微彎的嘴喙,像是死神的鐮刀,黝黑的頭部、潔白的身軀、修長的雙腳,在古埃及文化中,牠們是象徵智慧的神祇。因為美麗,成為觀賞鳥商品,被買進台灣。後來順利在野外活了下來,卻掀起一場生態暗湧。

中華鳥會、彰化鳥會與清華大學的志工,來到彰化漢寶一處私人土地。忍耐著難聞氣味,以山刀開路,帶著棧板,準備隨時造橋鋪路。他們打算進行埃及聖䴉的繁殖干擾測試,到巢區把還沒孵化的蛋拿走,看牠們會有什麼反應。

埃及聖䴉來自非洲,被一處私人動物園引進台灣,作為觀賞鳥展示,後來不慎逸出,1984年首次在關渡發現六隻,目前全台灣河口溼地都能見到。牠們有集合營巢的特性,漢寶是全台最大的巢區,2015年,中華鳥會紀錄到178個巢。

2016年,彰化環盟理事蔡嘉陽以空拍照片目測,大約有三百巢。2018年,估計有八百巢。後來漢寶這塊地的地主,在原本鳥的巢區填了廢土,埃及聖䴉因而退縮到一側,一巢接一巢,從空中看,密度很高。

蔡嘉陽表示,這片本來有鯽魚膽和灌草叢,因為原繁殖地被破壞,埃及聖䴉就在旁邊另闢一個新的,牠們改變環境的能力非常強。
 

畫面提供/蔡嘉陽

中華鳥會連續幾年接受林務局委託,在漢寶進行移除,但成效不理想。與中華鳥會合作的清大團隊,2018年持續收集鳥蛋,並架設紅外線自動照相機,觀察鳥蛋取走後,親鳥的反應。清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祥表示,把蛋拿走,牠就不會在原巢下蛋,會把巢拆掉,帶著巢材到另一個地方再築巢。

帶回來的鳥蛋,透過基因染色的方式,希望找出影響埃及聖䴉外型的基因。黃貞祥說,「基因跟鳥的適應非常密切相關,相較於鷺鷥、黃頭鷺、夜鷺之類,埃及聖䴉的喙更長,而且更彎曲,可以吃到更深、或是水位更高的水域食物,相較其他水鳥來說,就有非常大的優勢。」

每個新發現都是線索,除了漢寶巢區,關渡巢區近幾年也有穩定繁殖。不同以往,鄰近的五股溼地,今年發現兩個埃及聖䴉巢區。其中一個構築在廢棄田埂上的巢區,延伸進入充滿布袋蓮的埤塘,空中目測大約有三十多巢。

林務局人員與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穿上青蛙裝,涉水前進,進行實地觀察。志工把埃及聖䴉在五股溼地的巢區,分為AB兩區,這天進行測量的是B區,四月的統計,兩區加起來大約有兩百顆鳥蛋。

專家們擔心,埃及聖䴉可能衝擊鷺科鳥類生存,五股溼地已經看得出端倪。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棲地主任莊育偉擔憂,「鷺科以前非常多,因為牠們生活領域重疊,互相排擠,大小白鷺就會到別的地方去,現在牠們又在這邊繁殖,以後大小白鷺在這邊,可能就會變成回憶。」

知己知彼,每個現象都是線索。當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數量,避免產生更嚴重的問題。彰化環盟理事蔡嘉陽說,「讓蛋的繁殖成功率下降的策略,看起來成果沒有太好,應該取得大家的共識,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沒控制好埃及聖䴉的數量,影響的不只是台灣的生態,推動E-bird網路平台的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提出一個從前沒被注意到的問題。「如果不處理,台灣會變成埃及聖䴉的亞洲擴散中心。」

根據中華鳥會的評估,目前埃及聖䴉數量大約是2200到3000隻,比起兩年前幾乎翻倍,專家也觀察到,牠們不只在沿海出現,也順著河流往內陸蔓延。

入侵台灣的外來鳥種,只有中國藍鵲順利完成移除,泰國八哥、灰椋鳥、白腰鵲鴝,都錯過最佳防治時機,無力挽回。如何兼顧現有人力、物力與民情,順利告別聖䴉,讓河口生態維持原樣,將是一場長期抗戰。

集數
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