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推估模擬 未來西北太平洋颱風將減少四成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以台灣所處的西北太平洋區域,以20世紀末、21世紀中、21世紀末做三組實驗,各25年的長時間模擬,並以增溫4度的RCP8.5情境來看。許晃雄副主任的研究團隊發現到21世紀末,大約是2075-2100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會減少四成,以現在一年平均20幾個颱風的話,減少四成就剩下10幾個颱風而已,是全球有颱風的海盆裡面減少最多的、最敏感的。
暖化導致鋒面北移 北台灣春季降雨可能減少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針對台灣未來春雨變遷也做過研究,發現在2040到2060年的時候,整個大氣環流的改變,會變成不利於鋒面在台灣北方的發展。
由於台灣春雨大部分都是鋒面帶來的,暖化讓春雨跟鋒面都往北移,所以台灣附近的春雨就減少,而春雨又是台灣很重要的春耕的水資源,許晃雄指出不只是台灣,事實上從華南到台灣、日本南方,整個雨帶北移,雨量減少,整個北台灣降雨都會明顯的減少。
許晃雄從現在的觀測來看,颱風帶來的降雨,貢獻了台灣整年大約40%的雨量,未來颱風少了,即使單一颱風雨量變強,是否能夠彌補不足之處,還需要再進一步監測。
不過,他也強調,這是以碳排最嚴重、暖化最嚴重的情境來看,假設未來十年二十年,全世界的碳排放量能迅速減少的話,情況就不會這麼嚴重。
強烈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是今年沒有颱風侵台的主因
許晃雄表示今年是滿獨特的一年,在11月之前都沒有颱風影響到台灣,只有11月初,閃電颱風從南邊掃過去的擦邊球,但對台灣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從6月到10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都非常強烈,整個水氣都被帶往中國和日本,也導致今年中國、日本下了很久的梅雨,但許晃雄也坦言這還無法判定說一定是全球暖化造成的結果。
由於強烈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東側的太平洋上面,颱風一發生就直接被帶著往北移。再加上今年又碰到強度在中度到強度之間的反聖嬰現象。以往反聖嬰現象發生的時候,台灣、華南地帶就比較容易沒有水,雨量會變少,今年就更加明顯。
許晃雄說明類似情況以前不是沒有發生過,只是今年沒有颱風比較嚴重一點。從2000年以來的長期趨勢來看,未來暖化情況下,中研院環變中心的研究結果傾向於雨量偏少。
他認為值得觀察的是,從2018、2019、2020連續三年,2018年7月只有一個瑪莉亞颱風影響到台灣,今年則是一直等到11月初才有閃電颱風,2019年有三個颱風但都沒有直接登陸,影響台灣時間都很短暫,所以過去三年來,颱風產生的雨量都非常的低。
北台灣缺水成常態 氣候變遷更增加水資源調配難度
許晃雄團隊的未來氣候推估,北台灣缺水將成為常態,尤其北部地區將會是乾旱/缺水熱點。他說明石門水庫是北部的重要水庫之一,但由於容量小,每年必須要補給4次到5次,才足以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水資源。
為了解決北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政府推動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將南勢溪與翡翠水庫供水區域擴及新北市板橋、新莊、鶯歌等地,減輕石門水庫供水壓力。許晃雄研究團隊模擬估算,如果在不考慮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板新二期可以解決缺水不足的問題。但如果加上2040-2060年的氣候變遷模擬,春雨量明顯減少的情況下,新竹、桃園或新北市,它的水資源會呈現不足,尤其桃園的農業用水會減少40%。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要做好調適策略來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