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關鍵字
【回顧】自主防災怎麼做|看高雄永安新港里,如何找出在地化的防災方法
地勢低的沿海地區,也是容易發生水患的高風險區,高雄市永安區新港里,過去就飽受淹水之苦。里長何應成說,當地唯一一條大排水溝拓寬後,淹水問題確實有所改善,不過他們並沒有因此鬆懈,反而發展出一種在地化的防災方法。
丹娜絲颱風》狂風下的光電場:如何強化耐風性與結構安全,極端氣候的韌性考驗
丹娜絲颱風的強大風力,讓屋頂掀開、電線桿折斷、部分光電案場也因此受損。政府針對建築物有訂定耐風設計的規範,是否適用於光電設施?做為能源的基礎設施,光電場應該如何強化安全與韌性,以及極端氣候的挑戰?
丹娜絲颱風》當強風吹過:民生基礎設施受衝擊怎面對?|ft.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單信瑜|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丹娜絲颱風遠離,但它所帶來16級、17級強陣風,造成嘉南地區超過萬戶民宅受損的災害還在,後續的災後復原更是條漫漫長路。這場強風同時也掀開了,西南沿海地區的防災應變上,鮮少被關注到的「風」災議題。
丹娜絲颱風》台南將軍潮位站出現破500年重現期暴潮紀錄!|ft.成大近海水文中心主任 董東璟|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丹娜絲颱風為西南沿海地區帶來顯著災情,颱風行進時,台南市七股區正處在颱風眼牆的位置,風力最強;另外,在風揚效應以及低氣壓的帶動下,將軍潮位站測到1.02米的暴潮,再加上外海沙洲出現破口,海浪長驅直入,讓西寮里發生海水倒灌高達一米以上的高度,村里承受大水和強風雙重襲擊。
康芮颱風的試煉 花蓮篇|須重新檢視的土石流警戒範圍
10月31日康芮颱風來襲,還沒登陸,颱風的雨帶和外圍環流,就為宜花帶來強勁雨勢,花蓮玉里、瑞穗等地,24小時降雨量都突破600毫米。玉里鄉、卓溪鄉多處爆發土石流,卓溪鄉公所前的馬路,也成了滾滾洪流。
為什麼要保存小米?我們平常吃的小米粥有可能不是小米!?部落保種|feat.記者 呂培苓|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因為極端氣候導致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特別將2023年列為國際小米年。至少數百年前開始,台灣南島語族就已經耕種小米,至今台灣還有數百種的小米品系。
【消失中】迷霧森林下的環境難民|無路可退的霧林帶|大雪山實地開錄|feat. 林試所助理研究員 徐嘉君 |公視我們的島 Podcast
極端氣候到來,暖化、乾旱、高溫等氣候,改變了霧林帶的恆溫恆濕環境,這會對環境造成什麼衝擊呢?
【溫室氣體】碳費開徵?淨零排放?台灣玩真的?!|feat.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趙家緯|公視我們的島 Podcast
過年前,要來談談一個很硬的題目:氣候變遷因應法,邀請到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來跟我們聊聊,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碳交易、碳中和、淨零排放、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費、碳稅…這一堆的名詞,到底跟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上禮拜(1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這個法案原本叫做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除了改變名稱外。最大的立法重點是2050年台灣要達成淨零排放;...
秋冬還可以賞楓嗎? 氣候變遷下的植物危機|阿聰現煮時 島的行動客廳 4K版 EP.02
當楓葉開始變紅,我們就知道是秋冬到了,不過現在因為氣候變遷,四季愈來愈不分明,植物的生理時鐘也開始出現錯亂,在加拿大因為暖化,楓糖大量減少,而在台灣也有許多農作物,像是茶葉、甜柿等,風味與產量都受到影響。 改變的不只氣溫,還有降雨型態,相信你也感受到,天氣愈來愈難捉摸,不時暴雨、乾旱交替發生,這次阿聰來到大雪山,在雲霧繚繞中,賞楓、吃鬆餅、品嘗甜柿、聊氣候、談霧林帶的植物該怎麼辦,...
過熱症候群《二》畜牧篇:怎麼幫農場動物解熱?
不只是人,動物也逃熱傷害的襲擊。在台灣,牛舍幾乎都是半開放式,很少採用密閉式飼養,沒辦法用水簾或空調設備控制溫度。當夏天越來越熱、越來越長,畜牧業該如何面對過熱的考驗呢?
過熱症候群《三》作物篇:在乾渴中求活的農作物們
花蓮瑞穗鄉是東部文旦的重要產區,可是今年文旦農實在開心不起來,因為採收前一個月,文旦被太陽曬傷,影響收成。無獨有偶,以生產蜜香紅茶聞名的花蓮舞鶴台地,也因為乾旱和高溫,導致茶樹嚴重受損。面對越來越頻繁的熱傷害威脅,農民該如何備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