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水難題-在氣候變遷下的挑戰

林燕如 / 整理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每年都提出一個主題,來喚起人們對水資源議題的重視,今年的主題是 水與氣候變遷,極端氣候讓降雨型態越來越難以捉摸,不管是短時間降下的豪雨,或是長達數月的乾旱,都讓台灣在水資源議題上更加險峻。


■台灣的水從哪裡來

台灣的水七成來自颱風和梅雨,平均年雨量約2千多毫米,是全球平均降雨量的六倍,照理說不會缺水,但卻名列第十八缺水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是台灣山區地勢陡峭、加上河川短促,降雨大多都迅速地流入海洋。豐沛水源中可以被儲存下來使用的只有18% 。根據水利署的資料,台灣每人每年水資源分配只有全球平均值六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加上各種污染以及開發行為,更是加速了水資源的惡化。
 

相關專題
燃燒的未來
●與水共存之路

■台灣的水遭遇那些困境

為了留住水,蓋水庫成為選項之一,但犧牲自然環境打造的水庫是萬靈丹嗎?

2004年艾利颱風帶來大量泥沙,石門水庫濁度飆高,淨水場難以取水,民眾經歷了長達18天,無水可用的夢魘。
莫拉克風災之後,曾文水庫也估計累積了九千萬立方公尺的淤泥,讓曾文水庫的蓄水量不到四成。
 

2004年艾利颱風過後,石門水庫水面都是漂流物,難以取水
2010年 曾文水庫在莫拉克風災過後,庫區內留有大量淤泥
​​​​

全台96座水庫,平均淤積率將近三成,每逢颱風豪雨土石流就容易造成水庫淤積,水庫功能被削弱,甚至都要花費高額清淤費用來保持庫容量。想要讓水庫擁有長壽,就無法忽視水庫上游的集水區管理問題,近年來集水區頻頻傳出開發聲浪,不管是道路的開闢、露營地、景觀咖啡、山林濫墾等,層出不窮的違法與違規,都帶來水土保持和污染水源的風險。

嘉義一處山坡地違法開挖
原本是一片密集竹林遭到砍伐,露出大片裸露土坡

相關專題
搶救下一滴水
●曾文水庫SOS
 

 

研究人員也發現,降雨型態變為更劇烈。從氣象局2009-2018年的降雨資料來看,除了2014、2015年全年的累積雨量較少之外,平均年雨量並沒有太大變化。

資料來源:氣象局氣候監測報告

近年來,也能察覺到極端降雨幾乎集中在短時間內。2018年8月23日受到熱帶性低氣壓的影響,中南部地區陸續降下豪大雨,部分測站甚至在短短24小時內,測到超過六百毫米的累積雨量,雨水迅速攻占城市與村落,讓台灣中南部釀災。

2018年8月 嘉義東石掌潭社區在豪雨過後,積水仍未退去

2014年底到2015年的降雨不如預期,導致乾旱,政府推動桃園、新竹、苗栗、嘉義部分地區一期稻作休耕,之後也推動部分縣市民生用水減壓供水,以紓解用水困境。不只影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長期缺水更是衝擊生態,諸羅樹蛙、紫斑蝶的棲地都受到威脅。人類的作為帶給氣候變遷的影響,環環相扣的後果最後讓自己和野生動物都承擔了。

2015.1.18烏山頭水庫進行祈雨活動

相關專題
●水 為什麼留不住
●沒水怎麼活
823熱帶低氣壓釀災

 

■維護水環境,保護水源


當工業廢水排入河川、農地工廠灌排不分離,種種因素讓台灣河川難以清澈。以淡水河為例,這幾年來淡水河水質雖然有改善,嚴重污染河段比例從2001年的16.6%下降到2016年的2.9%,但中度污染河段的比例仍有15%,比起2001年13.84%還微幅上升。

另外,像是有黑龍江之稱的二仁溪河段,在2002年時100%都屬於嚴重污染,到了2017年,嚴重污染河段減少到19%,雖然有進步,但污染程度在全台河川中還是前幾名。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支流三爺宮溪,占二仁溪流域總污染量的六成五。三爺宮溪沿岸許多工廠污水並沒有接管做妥善處理。

二仁溪流域的三爺宮溪,沿岸仍有許多小型工廠將廢水排入溪流

這兩條河川的遭遇並不是個案,全台灣大大小小的河川,經常還是面臨各式產業廢水、廢棄物堆置等污染。如何杜絕未經處理的產業廢水排放到河川,農地上的工廠集中管理,設置污水處理廠,畜牧業加裝廢水處理設施等,才能讓河川恢復清澈,我們的水質才有機會改善。

​​2020年3月10日 觀音工業區廢水排放口,廢水直接流入海洋


相關專題
變遷 淡水河(20年變遷)
重生 二仁溪(20年變遷)

除了工業廢水,集水區環境的保護也是重要關鍵。

從以往治水方式來看,2004年艾利風災,立法院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預計用250億經費來治水、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立法院三讀通過「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的540億元,政府不停地編列高額預算治水清淤,環保團體認為預算都花在工程手段並不能治本,只有減少擾動集水區內的自然環境,降低開發強度,才能讓水土不流失,涵養水土,才是根本之道。

2017年3月政府提出8800億前瞻計畫,其中編列130億用來加強集水區保育治理,引發環保團體擔憂



相關專題
擾動集水區
一杯清水,250億
●攔住水又失去水(20年變遷)

■在城市如何留住水

氣候異常越來越頻繁,很難說,未來會不會發生有錢都買不到水的情況,陽光、空氣、水,這生存的三大要素,少了水,我們還有辦法活下去嗎?

如何留住水呢?政府在建築技術規則中規定,一萬平方公尺以上的新建案,都必須設置雨水貯存或中水回收系統。南港的一處工業園區,就在地底下設計了1,500噸的大型貯水池,一年可以回收兩萬噸雨水,省下大約六十萬水費。而都市地區新建大廈時,必須抽乾大量地下水才能施工。這些乾淨的水,抽取後往路邊一排,在缺水期更顯浪費。台中市政府與各工地合作,在工地設置儲水桶,供民眾或公務車取用。

新北市北大水資源回收中心在2014年底完工,廠外八隻拐杖糖造型的取水口,

除此之外,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設置雨撲滿,把天上降下的雨,一點一滴存起來。海洋大學河工系就有三座雨水回收系統,可以貯存超過100噸以上的雨水,包括廁所沖水、清潔、澆灌、生態池等等用水,全都來自雨水。

當極端氣候成為常態,都市排水系統已經無法負荷短時間內降下的暴雨,每個環節都能為水負起責任,這不只是為防災準備,也是為有限的水資源而存糧。

相關專題
打造城市水庫
抗旱 水哪來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