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顏子惟
城中樹~命不由己|如何讓人與樹 都能在都市裡好好存活?
每年3月,各地方政府或團體常常舉辦植樹活動,然而,種樹容易,真正要養護一棵樹,卻需要對樹有更多的了解。放眼望去,城市裡的樹常因為被不當對待,變得枯損衰敗,久而久之成了危樹,或者因為各種工程,被粗暴移除、移植。究竟該如何規劃,人和樹才能在城市裡好好存活?
【島在現場】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四接)通過環評|2025.2.26
環境部在今日(2/26)上午,第28次環評大會審查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四接)案,原定在早上十點開始進行會議,因現場抗議及爭議不斷,延至中午召開,最後在下午四點半左右,決議本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城市光電找屋頂|私有建築能否突破發展困境?
「屋頂光電應該是標配,我們未來的建築,應該也要有自己發電的能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說。發展有潛力,城市屋頂光電裝設的比例卻不高,到底卡在哪裡?
【南投設焚化廠】茶葉 水源 焚化廠|垃圾問題的最佳解方?
南投縣內沒有自建焚化爐,垃圾長期外運到其他縣市焚化,目前仍堆置約26萬噸垃圾尚未處理。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南投縣政府初步選定在名間鄉新民村興建焚化廠,當地居民擔憂會影響茶業與農田,組成自救會強烈表達反對。
守護百年瑠公圳的人與屋:文化保存與居住權的爭議
瑠公圳,一條自1740年開鑿、擁有284年歷史的古老水圳,見證了大台北地區的發展與變遷。然而隨著都市化進程,這條曾是生命之水的圳道文化,正面臨消失與迫遷的危機。
《追蹤斷層帶》之二:如何評估斷層活動週期
今年發生在花蓮的403地震,讓許多人回想起二十五年前,九二一地震帶來的巨大衝擊,大家都想知道,全台三十多條已知的活動斷層,何時會引發下一場大震。雖然地震仍無法預測,但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科學家持續透過各種方式,來評估斷層的活動週期,他們是如何進行,又有哪些發現呢?
送龜回家|前進瀕危龜保護重地
屏科大野保所陳添喜副教授,長期協助收容走私查緝或養龜場棄養的原生龜。秋冬,天候轉涼,龜類活動性降低,不會跑遠,正是適合送牠們重回野外的時刻。這批食蛇龜有50隻,每一隻都經過檢測,確定是花蓮的基因型,把來自花蓮的龜送回花蓮,野放瀕臨滅絕的物種,必須多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