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關報導

池上 藝術之路|把家鄉的文化留下來

2024-03-15

台東池上是國內冠軍米的搖籃產區,其實二十多年前,除了開始追求嚴謹的種稻品質,也希望打造農村成為藝術之鄉。隨著時間流轉,池上米維持高品質,池上鄉的文化氣息,也越來越濃。

守護新姜老歷史|新姜天水堂的古蹟去留爭議

2024-02-25

北埔新姜天水堂,有著多元風格的建築,深具文化歷史價值,目前列為暫定古蹟。但是建築上被張貼了許多布條,抗議指定為古蹟。老屋的未來,在民間期待、政府審議與家族後代有著不同意見的情形下,形成一場充滿變數的文資保存運動。

開箱北埔新姜天水堂|北埔姜家家族與老屋的故事

2023-06-22

新竹北埔姜家是客家族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姜家分成「老姜」家族和「新姜」家族,姜家在北埔留下許多老建築,日前新姜家族後代為老宅「新姜天水堂」申請文資保存,但是其他子孫對於老宅留還是不留,有不同意見...

【島在現場】仁里遺址考古計畫|揭開北臺灣史前的跨海交流網絡

2025-08-26

新北市貢寮區的仁里遺址,距離澳底國小僅五百公尺,鄰近仁和宮媽祖廟。這處遺址最早於1962年由學者盛清沂調查發現,1997年首次試掘,確認屬於十三行文化晚期的聚落遺跡,年代約在距今850至400年間。2025年再度展開考古計畫,希望藉由新一輪發掘,重建北台灣在史前與原史時期的歷史圖像。 仁里遺址位置與系統探坑分布圖。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的​​​​仁里遺址...

澎湖老魚灶的新風貌|燒陶創造藝術新價值

2025-08-10

澎湖過去有許多魚灶,烹煮魚類利於保存。隨著歷史過往,魚灶漸漸沒落,甚至不斷崩壞消失。兩位藝術家在澎湖,運用魚灶燒陶,創作陶藝作品,開創魚灶的再利用。

【島在現場】牽水(車藏):百年水患災難的記憶與儀式

2025-07-21

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雲林口湖鄉的牽水(車藏)祭典,分別在金湖、下寮仔、蚶仔寮三處的萬善爺廟舉辦,起因自清道光年間一場重大的水難,當時有數千人罹難,為了超渡先人,而發起的水難祭典, 一百多年來,延續至今。2008年雲林縣政府登錄為地方無形文化資產,2010年被指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重要民俗活動,今年是180年....

搶救竹商老宿舍|教學空間與老宿舍能否共存?

2025-07-06

成立在日治時代的新竹高商,有著悠久歷史,校內日式宿舍群,成為時光的見證。不過現在學校計畫興建新大樓,日式宿舍面臨拆除,文資人士挺身而出,希望留下竹商老宿舍。

接傳豆豆田|延續布農迪娜的彼桑拉返

2025-06-15

流傳百年的生活習慣,在花蓮縣玉里鎮卓溪鄉的三個部落還延續著,布農族女性長輩在住家附近種植豆類與雜糧,保存了特殊的豆類品系、健康的飲食文化,還有生物多樣性。活力滿滿的生活方式,生意盎然的豆豆田,面臨現代化的衝擊,該如何接傳?

成龍濕地再出發|藝術家與村落共創的盛典

2025-05-25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長期舉辦濕地藝術季,吸引遊客到訪,曾經因為疫情中斷,今年決定恢復舉辦,維持藝術季的傳統,也為未來尋找出路。

老屋新生的木都計畫|木構建築的實用性再進化

2025-05-11

台灣過去曾有大量木造建築,隨著時代變遷,老木屋漸漸淡出歷史舞台,換上水泥和鋼構建築。嘉義有一群人,透過木屋的改造修復,延長老屋使用壽命,推動木構重生的木都計畫。

社區規劃的圓夢計畫|協助老社區走出沒落、邁向重生

2025-05-04

嘉義市有許多老社區,有著人口老化和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常常是社區有想法,但是沒有地方實現。透過社區規劃方式,找出社區需求,改造空間環境,滿足居民心願。

【島在現場】從田裡到家裡:蘭嶼芋頭種植困境與文化挑戰|2025.04.29

2025-04-29

在蘭嶼島上,無論是路邊或是森林中,不時可見數塊畸零狀的芋頭田,芋頭作為蘭嶼重要的作物,不僅是蘭嶼的主食來源,對達悟族人而言,具備深層的文化意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