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關報導
大地的眼睛|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
在與漢人交易尚不普遍的時代,台灣原住民主要的肉類來源,便是來自於狩獵所捕獲的動物。一直到今天,布農、泰雅等原住民族,還是保留著狩獵的傳統。為了要成為一個好的獵人,布農的孩子從小就要跟著Dama〈父親〉在山林裡學習各種知識,除了要有在山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之外,也要懂得動物的習性,能夠輕易地從動物的路徑、糞便等線索掌握動物的行蹤。
七彩湖之歌|布農族聖地的尋根之旅
今年除夕,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村長老教會,帶著160位布農族人,踩著祖先的步伐,到布農族的聖地—七彩湖,展開一年一次的尋根之行。雙龍村的居民,從1歲到85歲跨越四代人口,浩浩蕩蕩地來到海拔2700公尺的山坳,從紮營到生火煮食,父傳子、子傳孫,一點一滴地將上一代的生活智慧傳授給下一代。
和平島的畢業秀|在地媽媽反對污水處理廠帶來的環境衝擊
一群家住在和平島的媽媽們,參加解說員的訓練課程,她們的畢業秀就是要辦一個解說活動,為了籌備這個活動意外發現和平污水處理廠的興建可能破壞一個古蹟砲台,於是她們開始寫陳情書、辦活動。和平污水廠所在地要挖山填海,經過這群媽媽們的訪查,發現漁民對污水廠的興建也持反對立場,因為填海造成海水混濁,會影響漁獲。污水廠的設置是為了處理環境污染的工程,但是設置的地點與方式恰當嗎?面對民眾的反對聲浪,縣府的做法又是什麼?
回到祖先的地方|奇美部落文化營在拉喀山上追尋祖先的腳步
八月中旬,花蓮奇美部落的青年與孩子都回到了部落,參與部落年齡階級的青年會所舉辦的文化營。這一次,部落的年輕人有個夢想要達成,他們想帶著部落的孩子跟隨著老人回到祖先的起源地-Lakasan去立碑。目的是追溯祖先的起源,並且讓部落的孩子在祖先的山林中體驗對土地的情感,並學習如何在山林間生活。這群奇美部落的族人如何教導部落的孩子,祖先在土地上生活的智慧呢?本集有深入的紀錄報導。
山村一日|檳榔變綠林
南投中寮鄉和興村,這個位於南投山區的小村落,在經過地震重創之後,驚覺到他們所面臨的,不只是漫長的重建工作,更是農產品的沒落,以及WTO迫在眉睫的衝擊。他們喊出「檳榔變綠林」的口號,成為臺灣第一個具有自發性造林企圖的農村。 然而,在工業發展下被遺棄的農業,以及在經濟成長中被犧牲的土地,都能夠重獲生機嗎? 山村的一天,有人快樂,有人悲傷;有人靜默不語,有人充滿希望。一個地震後回到家鄉的青年,...
尋根|雙龍部落傳承布農文化的心願
早上8:00,雙龍國小的校門口昇起了白煙,布農族小朋友高吭清脆的歌聲從教室裡傳出來,揭示著畢業典禮已經開始。一早,村子裡的老人、家長、小孩全都聚集在這所學校,老人們穿著傳統服裝坐在台階上,聊著傳統、哼著族裡的歌謠,為的是能在畢業典禮時將古老的傳統傳承下去....
如是生活 如是Pnag-cah
Pangcha是阿美族語『阿美族』的意思,阿美族阿公Lekar makur是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頭目,我們跟著阿公的腳步在山林間穿梭,儘管阿公已經信奉了耶穌,但是阿公仍舊秉持著傳統獵人做法,阿公說看收穫成果之前,他都會先竹占,竹占的竹子是很重要的,阿公說要找尋不曾被跨過或是被撒尿過的竹子,也不能是被砍過再長出的,找到竹子做好準備工作後,他就開始竹占,問問Mialaw看今天設置的陷阱有沒有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