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存在於台灣,早已跨越了生態的層次,而進入了視覺與空間的對話。在強勢的霓虹燈管裡,凝聚的是一攤接著一攤極想被認同的檳榔業。以新竹市為例,雖然號稱文化科學城,其縱貫線的印象仍是較為顯著的印象,縱貫線則是檳榔攤集中的大本營。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說明,高速公路塞車回流的現象、地方產業的連結等,使得檳榔攤在縱貫線上又開始興起,例如理髮店、咖啡廳、柏青哥的族群也是紅唇族,擴大了使用族群分布的層面。
另一方面,女體自古以來就被賦予觀看的價值,尤其是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裡,「幼齒」與「菁仔」的連結,更突顯了女性在行銷上所暴露出來的階級意識與性別歧視。台灣特有的檳榔西施文化,王俊秀認為這表示此文化已經延伸至諸多生活層面,即所謂的三化現象——檳榔攤的透明化、營業的7-eleven化(24小時營業)、服裝的清涼化,檳榔的消費族群主要是男性,因此女性很容易被轉化為消費品的一部分。
面對檳榔西施的污名化,青年攝影師陳敬寶捕捉著台北縣檳榔攤檳榔西施的身影,他感覺到這些女孩子就像是剛剛綻放的花朵,卻又將要凋零或是枯萎,他希望能夠留住她們年輕貌美的身影,清楚拍下她們的臉孔,而不僅僅只是被局部放大的女體,提醒社會,她們身為一個人的重要性,還原為一個在職場上工作的女性,還原成一個人以及她們自己。
檳榔現象在台灣恐非僅可以用反智與墮落等印象來形容,除了歷史與文化之外,它更牽動了數百萬人的生存與生計。但是,公允地來看,檳榔造成口腔癌比率提升,也增加了全民健保的社會成本,改善檳榔配方或者減少使用量,都是全民可以共同配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