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關報導
素顏‧馬祖|解除軍管後的產業發展
有種聲音,代表一座群島的力量,當它響起時,好像島嶼的吶喊,以最原始的面貌,牽動人們的感情。為了追尋這種聲音,來到馬祖,一個被禁錮半個世紀的世外桃源。
愛戀‧澎湖|創造在地特色的吃喝玩樂
在縣市財政富裕程度上,澎湖算是敬陪末位的困窘縣份,澎湖人笑稱他們別的沒有,就只有「陽光、空氣、水」。但是這些「沒有什麼」的陽光、空氣、水,每年卻吸引數百萬來自各地的觀光人潮,跨過海洋湧入澎湖,就為了一睹這個蔚藍海上美麗的群島身影。
早安‧澎湖|打造永續旅遊環境
朝陽緩緩從海平面升起,晨曦中的澎湖,伸出雙臂歡迎旅人。但是觀光浪潮,卻逐漸將她淹沒,澎湖不再是旅遊珍珠,反而成為生態淚珠。嚐到反噬惡果,澎湖人朝向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的生態之旅前進。
走過鹽田|嘉義布袋鹽場恐成歷史?
眼前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曾經,它是台灣重要的鹽倉。相對廣佈全台的「農田」,「鹽田」只集中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農田有水路引水灌溉,鹽田也有水路,將海水引進來,經由四通八達的溝渠,將水引進蒸發池製成高濃度的滷水,而後結晶成為結晶鹽,曬鹽的鹽工說有水才會結鹽。嘉義縣布袋鹽場,清乾隆時期已有曬鹽記載,日據時代徵收許多魚塭改闢鹽田,生產的鹽經由布袋港用帆船運至日本,「曬鹽」也成為許多人的工作,但是鹽工並沒有擁有這片土地,而是向鹽場承攬土地曬鹽,再將鹽論斤賣給鹽場,民國90年台鹽公司決定停止人工曬鹽,我們也紀錄這最後一個曬鹽的季節。
紙寮之聲|廣興紙寮結合觀光傳承手工造紙
埔里優越的水質,奠定了廣興手工造紙的基礎。從打漿、篩紙、壓紙到烘紙,每張手工紙無不需要造紙師父們的專業技術才能完成。由於廣興所在地地質堅硬,921地震造成的直接衝擊並不大,不過間接減少的遊客量,也讓廣興經歷一年多的寒冬期。將傳統產業與觀光旅遊相結合,是廣興堅持經營的方向,不管地震颱風,日子總是相同且平凡的過著,沉穩而踏實。在平淡之間,廣興正慢慢地的茁壯著。
天然漆之歌|埔里文物館傳承天然漆產業文化
埔里龍南天然漆文物館是全台灣僅存一家,採收到製造一元化的天然漆產業。921大地震後,生漆採收終止,文物館泰半毀損。在全家族投入產業修復一年半後,龍南重振旗鼓,再度出發。除了天然漆文化傳承的理想不變外,龍南更拓展了天然漆的領域,積極投入藝術創作及普及化的目標,而過去長期與學術界的研究,不久後即將展現成果。龍南說,他們並不確定多久之後黎明出現,但是站在數十年的努力與經驗之上,光芒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