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鹽田

採訪 陳佳珣
攝影 葉鎮中 陳志昌 陳添寶

眼前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曾經,它是台灣重要的鹽倉。相對廣佈全台的「農田」,「鹽田」只集中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農田有水路引水灌溉,鹽田也有水路,將海水引進來,經由四通八達的溝渠,將水引進蒸發池製成高濃度的滷水,而後結晶成為結晶鹽,曬鹽的鹽工說有水才會結鹽。嘉義縣布袋鹽場,清乾隆時期已有曬鹽記載,日據時代徵收許多魚塭改闢鹽田,生產的鹽經由布袋港用帆船運至日本,「曬鹽」也成為許多人的工作,但是鹽工並沒有擁有這片土地,而是向鹽場承攬土地曬鹽,再將鹽論斤賣給鹽場,民國90年台鹽公司決定停止人工曬鹽,我們也紀錄這最後一個曬鹽的季節。

嘉義縣布袋鹽場,從清乾隆時期已有曬鹽的記載,日據時代徵收許多漁塭改闢鹽田,建立了布袋鹽田的規模,所生產的鹽經由布袋港用帆船運至日本,「曬鹽」也成為許多人的工作,但是鹽工並沒有擁有這片土地,而是向鹽場承攬土地曬鹽,再將鹽論斤賣給鹽場。但民國90年台鹽公司決定停止人工曬鹽,鹽工在鹽田忙碌的身影也走入歷史。

相對於廣佈全台的「農田」,「鹽田」只集中於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農田有水路引水灌溉,鹽田也有水路,鹽場在海邊有很多水門,將海水引進來,再用馬達抽水到水路,經由四通八達的溝渠,將水引進蒸發池製成高濃度的滷水,而後結晶成為結晶鹽,曬鹽的鹽工說:「有水才會結鹽。」。

布袋鹽場的模範鹽工萬掌伯,一家六個人都靠著五甲鹽田生活。他說,以前很辛苦,一天只能曬幾十擔鹽,曬好的鹽要送到公堆集中、過秤,還要踩水車、要舀水兩三百次,很多都要人工處理,現在比較輕鬆,可以用馬達抽水,但雖然曬鹽設備進步,不過擔百多斤的鹽也不輕鬆,現在沒有年輕人願意做了。

曬鹽真正看天吃穿,也是因為外國的天氣比台灣更適合曬鹽,進口鹽比台灣自己生產的更便宜,所以台鹽公司結束人工曬鹽。布袋鹽場停止曬鹽的第一年,布袋鹽埕沒水也沒鹽,沒有人知道這片土地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集數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