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作業|五年級生返鄉發展

記者 曾思龍

這是關於三個五年級,回家鄉生活的故事!就像其它離鄉背井的遊子一樣,曾經為了追求更好的機會,他們離開熟悉的家園,到外地謀求發展!當大多數人忍受鄉愁,在異鄉浮沉的時候,他們卻義無反顧回到故鄉謀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回家?回家之後,等待他們的,又是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

在南投縣國姓鄉台14線道路旁,車來車往的喧鬧中,趕路的過客,不會注意到鐵帽咖啡館的存在,果有緣進入這個奇特的小空間吸引人的絕不只是咖啡的香味.......

五年二班的余鐵帽,經營這家咖啡館已有三年,部份建材來自921地震災區的廢料,透過老闆的創意,腐木鏽鐵化為奇特的空間,表面上似乎是違章建築的拼湊,其實處處見巧思。

余鐵帽,原本從事的行業是珠寶設計,工作的地點並不在南投,1999年9月21日凌晨,他正好在家,親身經歷集集大地震的威力,921地震讓鐵帽老家變成受災戶,也改變鐵帽的人生觀,他決定結束異鄉奔波的生活,回到老家重新開始。

地震過後,當時災區滿目瘡痍,到處都是廢棄的建材,這些別人眼中無用的垃圾,卻變成鐵帽建造咖啡館的寶貝,鐵帽利用這些材料,減低開店的成本,也在災區創造了一處特色空間。

資源再利用,是值得鼓勵的觀念,重複使用建材,將會減少地球資源的浪費。

在台灣常常可以見到資源再生的空間利用,但是如果缺乏美學,反而變成視覺的污染,引人詬病,鐵帽咖啡館的空間營造,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五年七班的蔡炅樵,大學時在台北讀大眾傳播,畢業後,同學大多留在台北發展,他卻回到嘉義,沒有再北上過,在報社當地方記者,跑的又是老家布袋的新聞路線,讓蔡炅樵有機會重新認識家鄉。

有一句汽車廣告詞說: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習怎麼作爸爸的!對蔡炅樵來說,或許可以換做:他是回到故鄉,才真正開始認識故鄉。

懷著一份和時間競賽的心情,蔡炅樵為布袋鹽場留下最後的紀錄,但是他的努力似乎只是留下鹽田的遺容,卻無法讓鹽田起死回生,這份無力感促使他跨出文史的領域,投入社區的營造,而工作上的變化,讓他變成一個自由的文字工作者。

社區的經營並不容易,需要學習如何用居民了解的方式溝通,社區裡有自己的節奏,要有共識,就得拿生命來耗,蔡炅樵從當初的不適應,到後來樂在其中,社區經營讓他找回和土地脫離多年的關係...

好美寮的海邊,蔡炅樵帶著兩個女兒在弄潮。

「我永遠不知道,當初沒去台北,對不對? 因為我沒去過,但可以確定,下來並不後悔!」

相對於九份的喧嘩,山腰的金瓜石顯得安靜。同樣是礦區,同樣坐擁青翠山色,金瓜石為何能夠倖免於觀光所帶來的摧殘和傷害?因為這裡有一群堅持理念的年輕人!回故鄉?說來容易,但是一個沒落的礦區,能夠提供什麼就業機會呢?

五年六班的吳乾正,是台灣經營民宿的先鋒,金瓜石的阿正,為民宿提出的願景,讓民宿業者跳脫刻板的營利者,成為營造地方魅力的參與者。

吳乾正說「我希望在台灣優美的地方,都能夠有人去經營保護!這樣的發展,對未來人和環境的發展是永續的!」

阿正的模式,並不只是提供一個房間,而是和客人分享金瓜石的美好,因此他必須對地方有充分的認識,甚至主動維護當地的生態和環境,阿正表示:「有年輕人回去,他才能面對當地的問題! 因為民宿經營者很自然就要關心社區,因為你是在利用地方資源,所以你要維護當地環境,到最後我們會去走社造,是為了要提昇當地人的品質! 」九份不受限制的過度發展,提供了金瓜石反省的前車之鑑。

「我如果老了才回故鄉,我能否活那麼老?只能享受到一點點,我寧願現在回來,能夠和父母住在一起,過我喜歡的生活!」

集數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