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資源回收」關鍵字
看見拾荒者|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中的角色與困境
每個星期有兩天,拾荒阿姨會把推車推過來,停在人行道,進去收資源回收物。拿出來的資源回收物先放置地上,接著現場做分類。他彎著腰、低著頭,一遍遍重複類似動作,慢慢慢慢,原本在地上的物品,通通堆上推車。
維修咖啡館的循環經濟|想想過度生產與消費問題
2009年,全球第一家維修咖啡館誕生於荷蘭,如今這股風潮已經在世界各地盛行,甚至催生了「國際維修日」。延長產品生命的維修理念,台灣也跟上了嗎?
資源回收:從自助回收到智能分選的新趨勢
民眾對資源回收物的處理,通常送到回收車或是載到回收站。現在,有業者設計智慧回收機,讓民眾可自行把瓶罐拿去機台回收;還有地方結合AI和智能分選,這些新的回收與分選方式,能提高再利用效率嗎?
【島在現場】 要如何滅去資源回收場的大火?|2019.05.31
近年來,陸續有資源回收場發生火災,長期關心廢棄物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想要探究其原因,秘書長謝和霖在5/31的記者會中表示,他們彙整2006年以來資源回收場失火的新聞件數,再比對當年度回收物的市場價格起落(以苗栗縣為例),發現兩者有一些相關聯的現象。 2019.05.31 看守台灣記者會現場 以寶特瓶來說,在資源回收市場上,屬於回收價格不錯的產品。但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下降,...
珍納‧詹姆貝克:每年有高達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塑膠垃圾進到海洋嗎?2015年美國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珍納‧詹姆貝克(Jenna Jambeck)帶領的研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估算出每年有高達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這項驚人的研究成果,喚起了世界各地對於海洋廢棄物問題的關注。詹姆貝克博士從2001年就投入海洋廢棄物的研究,她經常走訪世界各地,了解不同國家的廢棄物處理政策與設施,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攜手合作,...
燒不掉的垃圾危機|台東焚化爐啟用爭議
建農垃圾掩埋場收納全台東市的廢棄物,容量有33萬5000立方公尺,目前只剩下7.5%的掩埋量,已經接近飽和。台東縣有十三座垃圾掩埋場,幾乎都和建農垃圾掩埋場一樣有爆滿危機,尤其是人口較多的鄉鎮,剩餘掩埋量都低於一成。所以過去幾年台東的垃圾都是委託外縣市代為焚化,最早是屏東縣,後來是高雄市。
廚餘再生之路|既是能源也是肥料
十多年前,民間開始推動廚餘回收,各地方政府也跟進,廚餘回收成為民眾普遍的習慣。但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廚餘回收率只有10%,近幾年始終無法提升,大部分廚餘依舊被送進焚化爐。廚餘回收為何卡關?該如何打開廚餘再生之路?
循環|讓資源能再利用的產品設計
人類的生活,不斷在消耗地球資源,產生空氣污染、廢水、廢棄物,毒害河川土地。產品在製造、使用到最後廢棄的過程,如何做到環境友善,讓資源循環再利用,國際間最前瞻的概念,就是導入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讓資源永續循環…
拾荒寒冬|資源回收者的身影
不論經濟是繁榮或是蕭條,總有一群人,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每一個被忽略的角落。當景氣蓬勃,他們是剩餘價值最後的受益者,當景氣低迷,他們第一個面臨衝擊。金融海嘯席捲而來,資源回收這一行無聲無息地沒頂,拾荒的阿公阿媽度過最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