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文化」相關報導
墓光之城~上篇|台灣最早的墓葬群
在草比人高的山坡上,有一群人,往南山公墓的深處挺進,這群人裡,有文史研究人員,有關心台南在地文化的市民,還有從德國來研究移民史的教授,他們籌組公民社團「地上台南」,幾乎每週都來拍照調查。 2018年1月,台南市政府在南山公墓辦理遷葬,要求所有人或家屬,七個月內自主遷葬,之後可以申請補償,如果期限到了沒有遷,市政府會代為處理,依規定不得異議。 一般人走到墓仔埔,難免心裡避諱,...
墓光之城~下篇|都市建設vs.文資保存
「路邊都在蓋房子,但是你往前面看過去,亂葬崗!」,台南市南區明亮里里長蘇三柱指著南山公墓,眉頭皺在一起。郡南里里長王全益也憂心忡忡,「走過去就看到墳墓,像冬天比較快天黑,下午五點以後大家都趕快回家,墳墓在那裡啊!看到心裡都有疙瘩。」 當房子越蓋越多,蓋到住家和公墓只隔一條道路,大門打開,普遍遭嫌惡的公墓就在眼前,也難怪里長們常常接到投訴。十多年來,南山公墓周邊的里長聯名陳情,...
阿美的異想世界|「全美語」教學的幼兒園
「一條路通往東邊,是山。拿著斧頭,砍樹木,撿木柴,帶回家。一條路去西邊,秀姑巒溪。拿魚網,去捕魚,把魚帶回家,做晚餐。」在花蓮玉里秀姑巒溪河邊,Pinanaman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金黃色的油菜花田,圍著圈圈唱歌。
搶救大學老宿舍|文化人士呼籲保存知名學者故居
許多大學的老宿舍,有著悠久歷史,曾經是知名學者的故居,甚至是發揚文化的處所,承載著許多故事。現在它們面臨破敗與開發,一一消失。一群人發起搶救運動,不僅搶救老屋,更要搶救台灣記憶。
迪娜的豆豆田|布農族的豆類耕作文化
「你們懶惰就吃不到豆,認真才有東西可以吃。」上了年紀的高春妹,在種滿豆類的田裡,回憶著媽媽從前說的話。布農族尊稱女性長輩為迪娜,她們習慣在住家附近種植經常吃的作物,最特別的是豆類。世代傳承,布農迪娜的豆豆田,有著外地沒有的品系,閃耀著如寶石般的美麗。
台灣咖啡往事|雲林老宿舍喚起時代記憶
緩緩在剛研磨好的咖啡粉上,注入熱水,一杯來自雲林古坑的台灣咖啡,不只充滿在地的風土滋味,也訴說著一段塵封已久的記憶。位在雲林斗六市區,一片幾乎被遺忘的老宿舍群,和古坑咖啡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淵源?
東市場的下一步|留下雲林老市場
當令的新鮮食材,各種特色小吃,忙碌中帶著濃厚的人情味,雲林斗六東市場商圈,蘊藏著許多在地人共同的舌尖記憶。昔日現代化的新市場,如今成為都市裡,老舊待更新的一角,它的去留,該如何決定?
地方拚創生|找出地方特色作為發展動力
地方創生是什麼?當政府全力推動地方創生,提升台灣各地方社區、聚落及偏鄉的發展,一股巨大的翻轉力量,正在各地展開。地方創生會將台灣帶往何處?各地區又有何不同思考?
照亮歸山路|山村木梓的故事
高雄市杉林區有一個木梓里,地名很美,但名不見經傳,明明離街區很近,只有短短七公里,不過卻讓人覺得很遙遠。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專員劉美辰解釋,木梓就在台29線旁邊,只是大家都直接開車到甲仙、那瑪夏,木梓通常只是一個「被經過」的小村子。
石板屋說故事|喚起失落的記憶
對平地人來說,玉山國家公園內的瓦拉米步道,是條風景優美、生態豐富的登山路線,但是對布農族來說,這條道路卻埋藏著血淚歷史。2018年底,一棟石板屋的修復,讓失落的記憶重新被喚起。
從揹工到說故事的人|尋根之旅
一百年前,日本政府為了壓制布農族,開闢八通關古道,直到現在,一座座紀念碑、駐在所、大砲,仍矗立在八通關古道東段沿線。歷經日治時期強制遷徙、國民政府的管制,布農族人始終沒有離開這條路,他們當巡山員、當揹工,在山林裡討生活,隨著道路開放,登山客進入,在地族人有沒有機會在這條路上,訴說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