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文化」相關報導
小島上的手作步道假期|來去東嶼坪
「澎湖出名是風浪大,冬天若來就風飛沙,鹹水煙若吹上岸,園內的作物都種不活,石頭咾咕圍田園,圍得高高擋風沙,菜籽拿到圍仔內撒,冬天種菜才有得吃…」 在褒歌紀錄者、創作者呂坤翰的吟唱中,先民早年在澎湖群島的生活,歷歷如繪。呂坤翰1944年生於澎湖西嶼坪,是一座位於望安與七美之間的小島,它與鄰近的東嶼坪、東吉嶼、西吉嶼,合稱南方四島。出生在東嶼坪的朱美華,懷念地談起兒時幫忙家裡做生意的情景:「...
與子偕行|徐如林與布農的八通關之路
布農族是台灣登山界公認的登山好手,而花蓮縣卓溪鄉的布農族人,更曾是活躍在中央山脈以東,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主人。1930年代,日本政府有計畫的將他們集團移住平地,至今將近百年、耆老逐漸凋零,他們該如何找回在山上的文化?
在台灣遇見東南亞植物|跟著胖胖樹逛東協市場
走進台北植物園,綠意盎然,樹木高聳,彷彿野地裡的森林。日治時期,這裡是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苗圃,1921年植物園成立,開始蒐集各地植物。現在已經蒐集了多達二千多種植物,其中有許多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熱帶植物,像香料常見的薑科植物,或棕櫚科的扇椰子,都是來自東南亞的代表性植物。
尋找鎢鋼球│碧潭吊橋安穩搖擺的秘密
新店溪,其實是台北盆地發展的重要源頭。怎麼說呢?開水圳灌溉、引水發電,都是從新店溪開始,甚至,台灣人自己設計、興建,可行汽車的第一座現代橋梁-碧潭吊橋,也在新店溪。
永久屋不永久|莫拉克災後如何重建生活?
警力維持秩序,怪手用力拆除,在部落族人抗議聲中,屏東禮納里永久屋區的超大違建倒下。拆了一棟違建,卻無法平息永久屋發展的問題,如何讓族人,在永久屋裡永久安居。
蓋自己的家屋|傳承老一輩的建築智慧
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鎮,曾經是東海岸規模最大的阿美族部落所在地,舊神社中的紀念碑,記錄著1911年,台東史上最大的抗日事件,這裡也是青年藝術家陳豪毅的家鄉。
斗六風雨籃球場:常民生活需求與百年城區景觀維護的兩難
當公共設施老舊,那就需要翻修,如果翻修會影響到整體景觀與歷史保存呢?位在雲林縣斗六市籽公園裡的籃球場,因為緊鄰1927年興建的行啟紀念館,而陷入爭議,設施更新與歷史空間維護,有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
再現將軍府:花蓮港至美崙溪口,臨港線最核心的日式宿舍群
在時代洪流中,保存歷史聚落群,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位在花蓮縣花蓮市,1936年興建的將軍府日式宿舍群,屬於國防部資產,一度面臨拆除蓋飯店的危機,當地文史工作者極力爭取保留,在2005年公告為歷史建築,幸運的是,2020年獲得了修復的機會。
港口國小的獨木舟畢業趴|探索海洋迎接成長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小的禮堂,2020年這一屆的四個畢業生,邀請哥哥、爸爸親子同舟,要展現他們四年來學習獨木舟的成果。畢業生忙著教家長們穿救生衣、「船裙」,以及「如何爬進」手工獨木舟。然後,他們就要到海上划行三公里,告別小學生涯,慶祝畢業。
揚帆前進(2020版)
揚起風帆,風吹向船帆,吹出飽滿的弧形,船身逆著風開始前進。在沒有現代化引擎的年代,人們靠著風力,到世界各地貿易、旅行。航海科技日新月異,有一群人,仍然持續推廣帆船運動,希望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方式,親近海洋。也有人正著手復興傳統帆船工藝,要找回古老的航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