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關報導

涌翠閣的地方創生|雲林歷史建物修復再利用

2018-05-21

日本興起地方創生思維,以地方人力結合在地產物,透過創意巧思,提升地區的文化與經濟,讓人口回流,振興地方。在雲林虎尾,一間保留下來的歷史老屋,成為地方創生平台,將文化與農作進行連結,開展屬於台灣的地方創生。

老眷村的新移民|「以住代護」讓眷村重生

2018-04-23

近二十年來,隨著眷改工程進行,老眷村陸續拆除,大時代下的集體生活記憶,漸漸抹平。少部分保留下來的眷村,人去樓空,日漸傾頹。如今這些老屋,迎來一批新移民,他們要怎麼在這裡生活出新時代的眷村味?

老屋再生之後|空間經營的挑戰

2018-04-09

有人說,整修一棟老屋,耗費的心力與資源,比蓋一棟新房子還難。台灣各地仍然有許多人,用充滿熱情的雙手,讓老屋的生命得以延續。老房子重獲新生之後,接下來有什麼樣的難題,等著他們?

留下來的古蹟|讓老建築再現風華

2018-04-09

台灣的老屋或歷史建築,經常面臨拆除危機,引發文資保護人士全力搶救,保留之後,卻又面臨修復與再利用的問題。今天我們透過不同案例,看看怎樣的老屋再生術,才能讓老建築延續生命,再現風華…

妝點蘆竹湳|頭份工業區旁的古厝風情

2018-04-02

三百多年的時間流淌,為苗栗的蘆竹湳聚落敷上一層濃濃的歷史感,難得一見的古樸敦厚。一群有心人,努力保存聚落,以音樂與藝術滋養,添加元素而不掩蓋它原有的風采。

一木換一墓|環保樹葬的新思維

2018-04-02

清明將至,又是追思懷念先人的時節。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生和死的空間界線,如何在林蔭之下,找到新的平衡點?

元宵節的環保行動|用環保天燈、環保鞭炮慶祝減少汙染

2018-03-12

每年元宵,北天燈、南蜂炮,各地燈會,吸引大量遊客。活動背後卻是大量的資源消耗和污染製造,讓元宵失去環保精神。有一群人透過藝術創作、天燈製作、鞭炮改良等方式,展開元宵節的環保行動…

頂坡角上的傷痕|樂生院如何踏出重建的第一步?

2018-01-08

超過半世紀的隔離、歧視,走了十幾年的保留抗爭運動,樂生院該怎麼踏出重建的第一步?歷史的傷痕,要如何撫平?

學校老宿舍的新命運|彰化高中日式舊宿舍何去何從?

2017-12-25

台灣許多學校中的日式老宿舍,都面臨拆除危機,文化團體發起搶救行動。今天來看看彰化與台中兩所學校的老宿舍,透過它們的故事,思考老宿舍的新命運,究竟能創造什麼價值?

腊葉館的秘密|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

2017-11-27

台北植物園裡,有棟將近一百歲的老房子-腊葉館,你可能不知道,它是台灣植物的寶庫。百年來在台灣山林、濕地、海濱,曾經怒放的野花、茂盛的枝葉,都曾被靜靜珍藏在這裡。五十萬份的植物標本,一件件層層疊疊,埋藏多少台灣自然環境的密碼?又見證多少偉大探險家傳奇的人生?

浮田啟示|與地方一起呼吸的休閒農業

2017-11-13

這是台灣最特殊的一個農業區,農田浮在沼澤上,稱為浮田,百年來,一群農民在這生根。因為地質特殊,無法興建,保持純樸的農村景象,也因為土地踩踏時的柔軟波動,被稱為「活盆地」。隨著農民老化、氣候變遷,務農越來越辛苦,居民積極找出路,發展休閒農業該有什麼限度?如何讓活盆地保持活力?

搶救張家古厝竹塹林

2017-10-02

屏東恆春,張家古厝圍繞的竹塹林,勾勒起台灣傳統民居的防衛體系。保護古厝竹塹林,形成一場文資守護運動,但是面對開發壓力,還有多數後代子孫的反對,竹塹林的留存,更顯艱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