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文化」相關報導
未來食物養成記:油芒的故事
油芒,這個禾本科植物,看起來有點像野生的稻子,比較特別的是,穀粒上毛茸茸的,結穗以後很好辨認。這兩年,許多報導說它抗旱抗鹽,而且很好種,營養成分高,屏東、台東就傳出要幾十甲、幾十甲的種,把它當作繼紅藜之後,又一個明星作物。 但,油芒真的那麼好種嗎?去部落拿到種子就種得出來?營養成分是什麼?
瘟神的腳印:台灣傳染病的歷史足跡
每年元宵的鹽水蜂炮、台東的炸寒單,還有台南高雄屏東一帶的燒王船,大家都說是消災解厄求平安。其實先民遇到的最大疾厄,就是因為歷史書上說的,「台灣多瘴癘」所引起的傳染病。
【燃燒的澳洲系列報導】 災後重建-野火後的新生
2019年夏天,規模超越以往的森林火災,襲擊了澳洲大陸。這場災難,讓澳洲民眾警覺到,氣候變遷不是未來的預言,也開始反思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從最先進的科技,到最古老的生態智慧,從外在家園,到個人身心的重建,澳洲人如何在災難之中,找尋希望?
【文化燃燒背後的涵義-專訪原住民文化推廣者丹.巴伯】
前言: 2019年12月,距離雪梨市區北方約兩小時車程的獵人谷,受到嚴重的森林火災襲擊。不過,這裡卻有一片位於山林間的小屋,奇蹟似的毫髮無傷,逃過火劫。這些小屋是人稱「菲爾叔叔」的菲爾.謝伯德(Phil Sheppard)所搭建的,菲爾雖然不具原住民血統,他卻十分愛好原住民文化,因此在獵人谷的山間,成立了一處營地,經常舉辦原住民文化的學習營,吸引海內外的人們來參與。 5年前,菲爾邀請委拉祖利(...
守護無形文化資產|留下歷史傳統文化
台灣的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共有21項,地方級無形文化資產共有147項,每年固定時間舉辦,成為「活」的文化資產。但是隨著社會變遷,人口減少,甚至觀光化的影響,讓無形文化在傳承與本質上,都開始發生變化。守護無形文化資產,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以免古老傳統文化,走向消亡的未來。
【南山公墓】墓光之城~下篇|都市建設vs.文資保存
「路邊都在蓋房子,但是你往前面看過去,亂葬崗!」,台南市南區明亮里里長蘇三柱指著南山公墓,眉頭皺在一起。郡南里里長王全益也憂心忡忡,「走過去就看到墳墓,像冬天比較快天黑,下午五點以後大家都趕快回家,墳墓在那裡啊!看到心裡都有疙瘩。」 當房子越蓋越多,蓋到住家和公墓只隔一條道路,大門打開,普遍遭嫌惡的公墓就在眼前,也難怪里長們常常接到投訴。十多年來,南山公墓周邊的里長聯名陳情,...
【南山公墓】墓光之城~上篇|台灣最早的墓葬群
在草比人高的山坡上,有一群人,往南山公墓的深處挺進,這群人裡,有文史研究人員,有關心台南在地文化的市民,還有從德國來研究移民史的教授,他們籌組公民社團「地上台南」,幾乎每週都來拍照調查。 2018年1月,台南市政府在南山公墓辦理遷葬,要求所有人或家屬,七個月內自主遷葬,之後可以申請補償,如果期限到了沒有遷,市政府會代為處理,依規定不得異議。 一般人走到墓仔埔,難免心裡避諱,...
阿美的異想世界|「全美語」教學的幼兒園
「一條路通往東邊,是山。拿著斧頭,砍樹木,撿木柴,帶回家。一條路去西邊,秀姑巒溪。拿魚網,去捕魚,把魚帶回家,做晚餐。」在花蓮玉里秀姑巒溪河邊,Pinanaman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金黃色的油菜花田,圍著圈圈唱歌。
迪娜的豆豆田|布農族的豆類耕作文化
「你們懶惰就吃不到豆,認真才有東西可以吃。」上了年紀的高春妹,在種滿豆類的田裡,回憶著媽媽從前說的話。布農族尊稱女性長輩為迪娜,她們習慣在住家附近種植經常吃的作物,最特別的是豆類。世代傳承,布農迪娜的豆豆田,有著外地沒有的品系,閃耀著如寶石般的美麗。
搶救大學老宿舍|文化人士呼籲保存知名學者故居
許多大學的老宿舍,有著悠久歷史,曾經是知名學者的故居,甚至是發揚文化的處所,承載著許多故事。現在它們面臨破敗與開發,一一消失。一群人發起搶救運動,不僅搶救老屋,更要搶救台灣記憶。
台灣咖啡往事|雲林老宿舍喚起時代記憶
緩緩在剛研磨好的咖啡粉上,注入熱水,一杯來自雲林古坑的台灣咖啡,不只充滿在地的風土滋味,也訴說著一段塵封已久的記憶。位在雲林斗六市區,一片幾乎被遺忘的老宿舍群,和古坑咖啡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