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國小的獨木舟畢業趴|探索海洋迎接成長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顏子惟 陳添寶,剪輯 陳添寶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小的禮堂,2020年這一屆的四個畢業生,邀請哥哥、爸爸親子同舟,要展現他們四年來學習獨木舟的成果。畢業生忙著教家長們穿救生衣、「船裙」,以及「如何爬進」手工獨木舟。然後,他們就要到海上划行三公里,告別小學生涯,慶祝畢業。

他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學期上十堂以獨木舟為主軸的海洋環境課程,也包括認識潮間帶的生態教育。

因為今天有第一次划獨木舟的家長,到了海邊,教練王婷瑤(Candy)先教大家在海上國際慣用的求救訊號,比如有狀況了,需要鄰船注意,就交叉揮動雙槳;救生衣要別上哨子,緊急狀況可以求救等等。

這次的畢業趴,畢業生與家長划的是村子裡大家親手做的手工舟,參與造舟的教練Candy表示,「會選擇愛斯基摩舟,是因為現代推展休閒運動的船筏,包含亞奧運項目是用愛斯基摩舟的原型Kayak或印地安式的獨木舟Canoe,這兩種船是目前人類划艇最有效率的,所以為什麼現在休閒划艇會做為原型。」

造舟課程請來大沐老師(溫志榮)指導,大沐老師在各地推廣造舟多年,他說,造舟是種生命教育,「整個造舟過程,太多繁瑣的東西要學,面對材料、學習工具,還有時間壓力。最重要的,完成後自己還要坐上去、划出去。如果沉了、破了、不穩定了,壓力很大!在各地造舟,目的不單是推廣海洋教育,也希望透過這艘船,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許多可能性。」

參與造舟的還有兩位港口國小畢業生,十七歲的Atomo和妹妹Alifowang,「很久以前的南島語族,台灣的阿美族,應該是有能力可以航行到很遠的地方。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阿美族,可能就只有用竹筏在溪流河邊、很近的海岸航行。我跟妹妹就很想找出來,阿美族很久以前,是用什麼樣的船型,到底能航行多遠。」

為了向阿美族的傳統竹筏致敬,在港口村的造舟課,大沐老師特地教大家做了竹編骨架的海洋舟,畢竟一直以來,老祖宗就是這麼做的。這艘舟裡也放了一塊石頭、一個小木梯,以及一個玻璃瓶,合起來就是「石梯坪」,是這艘船的靈魂。

大家努力做好的手工舟,是村子的共有財產。所以港口國小的畢業趴,就請出這些漂亮手工彩繪的海洋舟。在航行過程中,因為風大,有艘獨木舟吃到側浪,翻船了。在場指揮的教練快速把大家分成兩組,沒有參與救援的小舟,迅速划開,救援小組則把翻覆的小舟頂起來,兩艘舟呈現T字型,就是所謂的T-rescue(T字型救援),目的是要讓翻覆舟的座艙能夠排水。

翻船當時,為什麼教練要指揮其他船迅速划開?當三公里的航程結束,大家檢討分享心得,小朋友們立刻回答,「因為浪太大了!」是的,如果大家都圍在一起,大浪可能會讓小舟們互相追撞,不但危險,也耽誤救援時間,這時候大浪很可能會把小舟們推往岸邊的大礁石,那就更危險了。

Candy教練強調,海上的遊憩活動,一定要懂得海的脾氣,要「知海」,才能降低危險。而造舟教練大沐老師則強調,「如果你告訴人家,海洋、河流可以去親近、盡量去使用、遊玩,那教育就會開始注意,為了讓青少年不要有危險,所以告訴你什麼是安全的玩、安全的認識,當我們認識河海的一些安全使用方式,危險就降低了。」大沐老師認為,一昧限制親近河海,就不會做親水教育,反而更危險。

就像Candy教練剛來港口國小,想教小朋友游泳,由於教育部規定,必須在有救生員的標準游泳池,可是「這邊的游泳池在豐濱,開車單程要20到25分鐘,學校一節課不過40分鐘。」在學校支持下,他們找來有救生員證照的家長,和熟悉石梯坪海域的村民。於是,在操舟課程帶入游泳技巧,從游泳到操舟,小朋友親水的能力,一點一點,學會了。

2020年港口國小畢業班的獨木舟趴,就快要結束,大家一邊玩樂,一邊等待漲潮的時候,可以輕鬆地划舟上岸,會玩水會划船,對小朋友的前途有幫助嗎?或許將來,他們可以把港口村經營成兼顧生態與海洋遊憩的基地。

也或許,他們會乘更大的船走更遠;或者,潛到更深的海底,探索海洋的奧秘。不過現在就能確定的是,他們享受到只在陸地上觀望的人,享受不到的樂趣。

集數
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