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文化」相關報導
尋找鎢鋼球│碧潭吊橋安穩搖擺的秘密
新店溪,其實是台北盆地發展的重要源頭。怎麼說呢?開水圳灌溉、引水發電,都是從新店溪開始,甚至,台灣人自己設計、興建,可行汽車的第一座現代橋梁-碧潭吊橋,也在新店溪。
【八八風災】永久屋不永久|莫拉克災後如何重建生活?
警力維持秩序,怪手用力拆除,在部落族人抗議聲中,屏東禮納里永久屋區的超大違建倒下。拆了一棟違建,卻無法平息永久屋發展的問題,如何讓族人,在永久屋裡永久安居。
蓋自己的家屋|傳承老一輩的建築智慧
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鎮,曾經是東海岸規模最大的阿美族部落所在地,舊神社中的紀念碑,記錄著1911年,台東史上最大的抗日事件,這裡也是青年藝術家陳豪毅的家鄉。
斗六風雨籃球場:常民生活需求與百年城區景觀維護的兩難
當公共設施老舊,那就需要翻修,如果翻修會影響到整體景觀與歷史保存呢?位在雲林縣斗六市籽公園裡的籃球場,因為緊鄰1927年興建的行啟紀念館,而陷入爭議,設施更新與歷史空間維護,有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
再現將軍府:花蓮港至美崙溪口,臨港線最核心的日式宿舍群
在時代洪流中,保存歷史聚落群,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位在花蓮縣花蓮市,1936年興建的將軍府日式宿舍群,屬於國防部資產,一度面臨拆除蓋飯店的危機,當地文史工作者極力爭取保留,在2005年公告為歷史建築,幸運的是,2020年獲得了修復的機會。
港口國小的獨木舟畢業趴|探索海洋迎接成長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小的禮堂,2020年這一屆的四個畢業生,邀請哥哥、爸爸親子同舟,要展現他們四年來學習獨木舟的成果。畢業生忙著教家長們穿救生衣、「船裙」,以及「如何爬進」手工獨木舟。然後,他們就要到海上划行三公里,告別小學生涯,慶祝畢業。
揚帆前進(2020版)
揚起風帆,風吹向船帆,吹出飽滿的弧形,船身逆著風開始前進。在沒有現代化引擎的年代,人們靠著風力,到世界各地貿易、旅行。航海科技日新月異,有一群人,仍然持續推廣帆船運動,希望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方式,親近海洋。也有人正著手復興傳統帆船工藝,要找回古老的航海智慧。
與牛共耕|宜蘭小農結合牛耕的友善農法
一群友善小農,遇上牛耕文化的推廣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在宜蘭壯圍,有一處叫做「牛頭司」的食農教育基地,這裡住著十多隻的水牛和黃牛,牛頭司的創辦人,人稱「牛公子」的沈國源,經常帶著牛走入附近校園,向孩子們介紹耕牛文化,也會駕著牛車,帶遊客體驗搭牛車的樂趣。
惡地之村馬頭山|集眾人之力護家園
2020年6月21日星期天,正值盛夏,太陽早早就爬上山頭。位於高雄市台28線旁的馬頭山腳下,出現了一群婆婆媽媽,他們有人炒料、有人包餡,所有人忙得不亦樂乎!大家要共同完成的,是在地的傳統美食草仔粿。草仔粿的餡料由竹筍、絞肉、花生粉、紅蔥頭,和芹菜混合拌炒,就像一個社區由許多不同的人組合而成,各有專長又合作無間。
搶救名人故居|留下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
歷史名人故居,作為對於歷史人物的尊崇,也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各國都會進行保護工作。在台灣,二二八事件中犧牲的湯德章律師故居,還有被奉為寶島歌王黃三元的家族老屋,都面臨開發拆除的危機。為了保護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民間發起搶救行動。
德瑪汶的雞會|泰雅部落在地生活
位在苗栗、台中交界處的大安溪畔,泰雅族的原鄉部落中,有著一群深耕土地的小農。從友善耕作到友善畜牧,他們怎麼在祖先傳承的土地上,發揮互助共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