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風災後,台灣五十多個部落受到重創,為了提供族人避災,政府在各地興建十多個永久屋區。十年之後,族人為了傳承,為了生存,紛紛在永久屋旁,蓋起建築,或在周圍擴建,形成違建。
屏東縣禮納里永久屋區有條藝術大道,族人加蓋建物,經營接待家庭與餐廳,吸引許多遊客,留住年輕人。為了創造經濟,周邊產生許多違建,政府依法行政,進行拆除,強調追求發展,還是必須遵守法令。
走到屋外,禮納里永久屋區瑪家部落的謝銀鄰長,指著牆面雨淋板,說明漏水原因。他的鄰里中,有人口增加,不夠住的問題。最後只能搬來貨櫃,部分家人擠在貨櫃屋裡。狹小的空間,簡單的傢具,成為臨時住所。
二代同住的小家庭設計,永久屋區沒有多餘土地。現今第二代成家,第三代出生,居住空間不夠,成為永久屋區共同的問題。瑪家部落因為地裂危害,集體遷村下山,謝銀有時會回到故鄉,整理環境。部落中還有一些老人,因為永久屋不夠居住,選擇回到山上。
嘉義縣來吉部落族人陳有福,向遊客介紹得恩亞納永久屋區,這個阿里山中的小山村,因為永久屋建築相當有特色,成為熱門旅遊景點。永久屋區內推動部落接待家庭,採取同住共食的旅行方式,減少增建空間,加深部落交流。
嘉義縣番路鄉的逐鹿部落,居住多個鄒族部落受災居民。在新土地上,族人莊莫俄成立文化工坊,希望在永久屋區,創造部落風貌。族人合力重建一座稱為庫巴的男子聚會所,做為部落精神中心,如今卻殘破不堪,無法修復。
為部落學童打造部落教室,還有各種文化裝置,都因為土地問題,不能固定地面,只好裝上輪子,隨時可推走,有如一個漂浮的部落文化園區。
莊莫俄透過文化工坊,想打造部落風貌,傳承部落工藝,也因為土地問題,困難重重。過去為了創造經濟,在附近建設一棟結合商場與文化的展演中心,工程長期延宕,最近又復工,但是族人憂心,未來由誰主導經營?
鄭信得搬入永久屋區,擔任部落合作社執行長,透過協力創造永久屋經濟。在嘉義林管處協助下,打造梅花鹿生態園區。透過復育梅花鹿,以生態教育取代狩獵文化,重現鹿原獵場景況。然而族人寄以厚望的生態園區,因為動物展演問題,面臨難以經營的局面。
居住空間不足,文化建築缺乏,部落經濟受限。永久屋的永久意義是什麼?成為風災十年後,部落族人的大疑問。一場風災,讓族人逃難下山,當一棟棟永久屋興建完成,山上土地劃設特定區,再也回不去,山下的永久屋,要如何永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