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後的家園戰爭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能否回家?成為八八水災之後,在山下避難的居民們,心中最大的問號。在不斷的會議與抗議聲中,一場以「安全」與「重建」為堅持的家園戰爭,在台灣災區土地上,激烈展開…

八八水災之後,災區土地的安全勘訂,成為政府劃設危險區域的標準,也影響部落居民回家的權益。在霧台鄉災區的勘查行程中,許多憤怒的部落居民,攔路阻擋勘查人員上山。部落安全勘查,分別由水保局和水利署負責,依照部落居山或靠河的災害威脅,分工進行勘查,但是過了山下第一關,半山腰的部落抗爭更加激烈。

上山勘查難行,經過協調,前往鄉公所召開說明會,讓部落居民知道勘查的目的。事前缺乏溝通,事後告知說明,成為政府與部落之間,最大的信任危機,因此懷疑與憂慮的氣息,瀰漫在災區居民的心裡,也一直是重建工作難以推動的原因。

霧台鄉道路最深處的阿禮部落,部落居民包泰德與古秀慧,在災後就先行回到家園,過著沒電的自然生活,他們希望部落能夠分區劃定,讓他們住下來,打造一個生態部落。勘查人員進入部落,進行簡單的說明後,開始勘查部落,他們發現下部落區域嚴重毀損,但是上部落區域仍可居住,在四處勘查後,要做出最後決定。

阿禮下部落被列為可居住區域,包泰德夫婦聽到這樣結論,心裡相當高興,但是幾戶家屋毀損的居民,想要離鄉分配山下永久屋,安全劃定卻讓他們失去機會,於是抗議勘查行動太草率,忽略掉他們的心願與安全。目前霧台鄉被劃定為危險地區,必須進行遷村的部落分別有吉露、佳暮、阿禮下部落,但是必須再進一步完成遷村意願調查。

霧台鄉許多居民,回不了家,必須繼續住在營區,但是那瑪夏鄉的部落居民,到了回鄉的時刻。

仁美營區舉辦歡送,分發返鄉紅包,部落居民高興終於可以回家,但是也有少數人,因為山上家園毀壞,又無戶籍資料,無法分配永久屋,就變成無家可歸的人。看著部落居民回鄉,不能回鄉又無處可去的族人,開始過著流浪的生活。

在營區官兵列隊歡送下,那瑪夏鄉民踏上歸鄉之途。從甲仙穿越小林村後方的搶通山路,縮短回家的路程,但是漫長的河床路,居民擔心一下大雨就會中斷。一些提早回來的鄉民,等在部落路口,歡迎從營區回來的族人。

回鄉不是苦難的結束,而是重建的開始,民權村居民周姚莉女士,從災害發生後下山,就沒回來過,這是她第一次回家,沒想到要進家門,竟是困難重重。家園保留災後的樣貌,依然無法居住,她擔心未來的生活。災後半年,政府關注的焦點,放在遷村與永久屋建設上,對於居民返鄉後的原鄉重建,仍然沒有全盤的規劃,部落居民必須自己找生路。

布妮是民權村居民,災後二個月就回到山上,因為她覺得山下生活不易,還是習慣山上的環境,但是山上重建卻一團混亂。為了生活,她將小吃店整理後重新開張,災後山上沒有居民,她就為修路工人準備餐飲,甚至為了讓先生投入修路工程,她投資買入了搬運卡車,賺取生活所需。夫妻倆人同心開創未來,但是並非所有部落居民,都有布妮的思考與行動力,有些年老的部落居民,回鄉後三餐不繼,依賴鄰居分享山上捕捉到的老鼠,作為食物來源。 

一場風災水患,讓部落裡的家園戰爭,悄悄的展開,那不僅是家園安居的渴望,更是生活安康的期待。當政府全力推動永久屋安居政策,也該想想,如何協助回鄉的居民,開創安樂的生活。

集數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