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不久,天涼水冷,新北市新店區龜山里的萬年橋下,一群人涉水過河來到橋下,他們不是要淘金找寶石,他們的目的是被遺棄在河床上的鎢鋼球座。這個鎢鋼球座是萬年橋的前身,龜山吊橋,橋塔的一部分。龜山吊橋1939年完工,可行大巴士,從外商銀行退休的陳漢順,從小就住在龜山,「公車要過吊橋的時候,駕駛會叫大人下車,減少車子的重量。」
龜山吊橋和有名的碧潭吊橋,非常相似,都是跨距兩百公尺、河床中間沒有橋墩,所有支撐的力道,都靠吊橋兩端四個橋塔撐持。而這四個橋塔的底端,就是由鎢鋼球座支撐,從碧潭吊橋原始設計圖可以看出,母座倒扣著公座,以肉眼看不出的幅度摩擦互動,讓吊橋以搖擺的力道,抵銷行人、車輛、風風雨雨的重量活動。
鎢鋼是比鋼還堅硬耐磨的金屬,因此1937年完工的碧潭吊橋,歷經八十多年歲月,依然硬朗的搖擺在新店溪上方。碧潭吊橋的設計者江石定、建造者陳海沙,以及當時的新店庄助役賴雲,是台灣接受現代教育長成的第一代工程菁英,碧潭吊橋是全部由台灣人完成的第一座現代橋梁。
工程師王偉民對碧潭吊橋屹立搖擺的秘密,非常著迷,既然不可能把它的鎢鋼球座打開來看,他就心心念念被拆掉的龜山吊橋,是否有留下工程殘骸?終於,在龜山孩子陳漢順的帶領下,看到鎢鋼球座就躺在河床上,「這個座的球面非常完整,你用手去摩娑,感覺不到被撞擊的痕跡,這一定是鎢鋼沒錯!」王偉民說。
龜山吊橋往下游一點點,岸邊有一處水泥基地,上面雜草叢生,陳漢順撥開這片蕪亂,裡面赫然有許多水泥殘塊,「你看中間這個台,是台灣的台字,代表台灣總督府的意思。然後你看旁邊這個閃電紋路,這邊有一個,這邊對稱,所以這是電,台電。」原來,這裡是台灣第一座發電廠,龜山電廠的遺跡。龜山電廠用水力發電,靠近新店溪,屢次被洪水衝擊,1943年停止運轉,由同樣在新店溪畔的小粗坑發電廠取代,也就是因為要興建小粗坑發電廠,所以在1939年興建龜山吊橋,來載運發電機具。
當年龜山電廠完工啟用,劃時代的點亮了台北城的夜晚。其實,新店溪對台北盆地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當初漢人來到台北盆地,要種植水稻,必須有水灌溉,清朝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瑠公圳的瑠公來到這裡引水,為的是將新店溪的溪水,送到幾十公里外的基隆河畔,舊名錫口的松山地區。
「因為碧潭這邊(水位)比較高,當時我們還沒蓋直潭堰、青潭堰,跟翡翠大壩的時候,水位是比現在還高,接近十米的。所以當時的水位是高的,才有辦法用這樣的位差,去灌溉台北市的田,不然比較矮的地方,像基隆河比較低,力道會不足,所以它的水就沒辦法流這麼遠。」文史工作者吳柏瑋說。
在新店渡口旁,有座白牆的開天宮,偏殿配祀著瑠公,郭錫瑠的牌位。這一帶的地質是非常堅硬的四稜砂岩,要打穿取水非常困難,還要應付原住民的挑戰。後來,瑠公和大坪林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交換水權,瑠公圳的取水口改到碧潭湖畔,現在的北二高橋下。而蕭妙興等人花了25年的力氣,終於打通山洞,開鑿了現在開天宮下面的引水石腔,開始了大坪林圳的灌溉,繁榮了新店地區。
想要了解新店的開發歷史,新店文史館整理許多老照片,裡面還珍藏了一塊石碑「緣碑」,是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立,紀念墾戶捐錢修路。緣碑是新北市文史學會專案執行長夏聖禮找到的,原本被不知情的居民當作泡茶桌許多年。夏老師找到的還包括「屈尺道碣」,屈尺道從清朝漢人入墾開始成形,1898年日本工兵再拓寬,可行車馬,並為此在屈尺道起點灣潭,刻下屈尺道碣,作為紀念。
夏聖禮號召同好清除碣上被覆蓋的水泥,這塊碣的所在位置,被許多民房小屋包圍,居民對這塊碣,卻是戒慎恐懼,「他們家人晚上睡覺的時候,每年到了一定時間,就會有半夜行軍的聲音,日本人唱著軍歌,踏著雄壯步伐,從旁邊過去。」後來,屈尺道碣又被蓋上水泥,夏聖禮建議新北市文化局就照原樣保留,也當作對文物搶救的一個提醒。
總以為台北盆地繁華的源頭,是西邊大稻埕的舟楫往來,殊不知繁華的動力,是從新店溪畔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