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鍾

城市光電找屋頂|私有建築能否突破發展困境?

2025-02-15

「屋頂光電應該是標配,我們未來的建築,應該也要有自己發電的能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說。發展有潛力,城市屋頂光電裝設的比例卻不高,到底卡在哪裡?

誘鳥|一張照片背後的課題

2025-01-11

鳥類攝影是高門檻領域,昂貴的攝影器材是基本,等待是家常便飯。不想等,有些人就誘拍。誘拍行為必須負起什麼法律責任?法規與政府執法的量能是否足夠?想拍一張讓自己滿意的照片,被拍攝的動物承擔的是什麼樣的代價?

星球爆裂的日常|用藝術詮釋花蓮人如何與震共存

2024-12-22

花蓮,一個斷層經常錯動的土地,那些在錯動與爆裂中,反反覆覆被搖晃、擊倒、再站起來的日常經驗,該如何被看見?

那些海鳥吃什麼魚?|從鳥的角度來觀察海洋

2024-12-08

頂著風,翱翔天際,海鳥對一般人來說很陌生,有些不登陸,只從海上經過,還能直接漂在海上休息。想了解海鳥食性,鳥友們如何在航行中拼湊海鳥群像?想透過海鳥來理解海洋環境,該如何做到?

保護龜,領生態薪水|生態服務給付還守護哪些物種?

2024-11-16

「不同隻,不同天,這個月遇到四次。」農友王脩評在他的田裡,遇到一級保育類的食蛇龜。對一些農友來說,龜並不陌生。2024年,食蛇龜與柴棺龜的生態服務給付上路,鼓勵農民友善耕作,讓瀕危原生龜類能有安全的棲息空間。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耐震橋|台灣橋梁體檢

2024-10-19

有些畫面,不管過了多久,再看,一樣震撼。一旦地震的力量超越橋梁興建時的設計標準,斷橋成為遺憾。當斷層調查逐步揭露地底資訊,工程技術日新月異,如何避免斷橋災害再次發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耐震橋?

山陀兒來了|未來氣候災害的考驗

2024-10-07

山陀兒颱風挾帶強風豪雨而來,這是今年第二個侵襲台灣的強烈颱風,行進間路徑詭譎多變,難以捉摸。

一年一世代~謎之大紫蛺蝶|守住牠們的沙朴大樹

2024-09-15

自帶長長的吸管品嘗腐果,發酵的果實讓大紫蛺蝶迷醉了。很美、但數量很少,少到瀕臨滅絕。身為一級保育類,卻因為研究難度高,基礎資料非常匱乏。為什麼大紫蛺蝶變得這麼少?此刻,能為牠們做些什麼?

釣魚搶救原生魚|民間好手的外來種移除行動

2024-09-08

水裡有魚就是好事嗎?如果水裡的魚,大部分是外來種呢?外來種入侵,只能乾瞪眼,或是可以積極一點?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理事長張元宏說:「近幾年協會著重外來種的調查和移除,希望幫原生魚類爭取一些時間,我們稱為終極之戰。」會釣魚,就能加入這場戰役。

灘地回復|為什麼這些地方必須清除紅樹林?

2024-08-31

當新竹香山、台北關渡、新北蘆洲、彰化福寶等地陸續伐除紅樹林,在邁向淨零碳排的路徑上,政府計畫將紅樹林做為自然碳匯,想種植紅樹林來減碳。台灣生態學會理事蔡嘉陽認為「這不是為了生態,是為了生意。」紅樹林沒有罪,問題是人們把它帶到了,原本沒有它的地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