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環繞,拉庫拉庫溪畔的水田,美的讓人難以形容。稻浪之間,是布農族特有的豆豆田。「迪娜」是布農族對女性長輩的尊稱,李菊妹迪娜在水稻田邊緣與田埂間的空地,種了灰硬豆、花豆、黑芸豆、八月豆、南瓜、小米、高粱等作物,像這樣以農田和住家周圍的畸零地種植的菜園,布農族語稱為「彼桑拉返」,是祖先居住在高山時就有的生活習慣。

迪娜的豆豆田:作物種類多、整年都可收成
日治時期因為闢建八通關古道,沿線布農族被遷居到平地,卓溪鄉的族人還保存著彼桑拉返的傳統。豆類、雜糧、蔬菜,有的種在田邊,有的就種在住家旁。慈心基金會在2014年受邀到南安水田輔導農友轉作有機,意外發現迪娜的豆豆田很特別。每位迪娜有自己的種植愛好,他們的田共同特色是,作物的種類很多,整年都能有收成。(延伸閱讀:迪娜的豆豆田|布農族的豆類耕作文化)

每天到田裡走一走,把成熟的豆莢帶回家,趁著陽光充足,當天就要把豆莢曬乾。曬乾後準備要種的放冷藏,發芽率會比較高。如果量比較多,布農族傳統的保存方式,是在容器裡放入木灰,保持乾燥與防蟲。

布農豆豆班:在生活中傳承,用持續耕種來保種
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生活智慧,慈心基金會與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協助部落成立以傳承文化為目標的布農豆豆班,希望迪娜的耕種智慧,能透過「接傳人」的制度,在日常中傳承。跟著母親一起種豆,清水部落青年吳紹琪是接傳人之一,因為和母親同住,接傳的過程,每天在生活中發生,他加入豆豆班之後,嘗試把傳統豆豆應用到現代點心裡。

保存在卓溪鄉南安、卓樂、清水三個部落的豆豆品系有二十多種,而且是每年持續種植的保種行動,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林保署、慈心基金會與部落合作舉辦特展,把每位長者的田,濃縮在特製的展示盒裡,有作物,也有出現在田裡的生物。接傳人立娃,把三個部落的田,以拼布的方式呈現,作物多樣性的意象鮮明,也表現出生態上的豐富。民族植物專家林志忠形容這些家庭菜園是最小的保護區,有效的保護作物資源和可馴化的野生種原。

布農家庭菜園備受重視與珍惜,但在現代化生活的衝擊中,想透過持續性的耕種,來保護這套珍貴的生活模式,依然不容易。布農豆豆班高秀琴迪娜表示,年輕人現在都在外面工作,怕他們不肯種這些。接傳人吳紹琪說,保種就是要一直種下去,不能只是擺在瓶子裡,「孩子會看著我們的背影,我們去保種,他們就會跟在後面去做。」
迪娜們活力十足卻也白髮蒼蒼,接傳彼桑拉返,跟時間賽跑。

審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