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在現場】從田裡到家裡:蘭嶼芋頭種植困境與文化挑戰|2025.04.29

攝影/撰稿
芋頭由於沒有種子,在取下塊莖收成後,需要將芋頭塊莖反覆種植回到田中,在文化中也象徵著家族生生不息的祝福。

在蘭嶼島上,無論是路邊或是森林中,不時可見數塊畸零狀的芋頭田,芋頭作為蘭嶼重要的作物,不僅是蘭嶼的主食來源,對達悟族人而言,具備深層的文化意涵。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在蘭嶼所種植的芋頭田分為水芋與旱芋,其中又以水芋最具重要意義,舉凡房屋落成、拼板舟下水儀式、新生兒命名等重要活動,都能看見水芋身影伴隨其中。如果能種植出飽滿且厚實的芋頭,並在各項祭典儀式中使用、分享給親友,不僅象徵著當年田間作物生長狀況良好、農事順利,也能展現家族的耕作能力,進一步鞏固在家族中的身分地位。

不同於臺灣本島芋頭,蘭嶼芋頭多為短小、厚實,食用口感清淡且綿密。

在蘭嶼文化中,入海捕撈、上山砍柴、找尋水源等工作範圍由男性負責,而種植芋頭、田邊採集,則屬於女性的工作範圍。為了確保不同芋頭種類延續,並且在各項重要儀式中交互使用,婦女會在田中同時種植五到六種芋頭,以供應家庭使用,並適應各種環境考驗。而芋頭田的生長情形、整潔與否,也象徵著婦女的勤奮程度和門面,十分仰賴婦女親自下田整理,例如移除水面青苔、移除不必要的雜草、切除從芋頭母株生長出的側芽、保持各塊田間的水流暢通等農務工作。

每一塊芋頭田都有各自相應的家族,依靠辛勤的蘭嶼婦女負責種植。
芋頭田間的灌溉水流,是從源頭一路引流至下,分層給予每一塊芋頭田,因此維護水流暢通十分重要。

然而,因為農業勞動力老化與人力外移,蘭嶼芋頭田面臨嚴重的休耕狀態。芋頭作為需要大量心力與時間照顧的作物,年輕勞動人口由於課業、工作規劃等緣故,大量出走或居住至臺灣本島,導致田間勞動人口短缺,現有芋頭田的耕種人力又多為五十歲以上的蘭嶼婦女,呈現高齡化狀態,逐漸無法負擔芋頭田繁重的農務工作。

蘭嶼芋頭田面臨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目前多由五十歲以上婦女耕種。

除此之外,蘭嶼芋頭也面對嚴重的病蟲害問題。蘭嶼人稱蟎害、蚜蟲等細小病蟲害為icik,這些微小的害蟲會大量聚集在芋頭的葉脈上,以吸取葉脈中的汁液為食,使芋頭無法正常傳遞水分與養分,導致葉片枯黃、乾枯,最終死亡,對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除此之外,外來種金寶螺(福壽螺),會將鮮明的粉紅色卵塊產於芋頭莖上。待幼螺孵化並發育為成螺後,進入至農田中大量啃食脆弱的芋頭苗,使植株受損腐爛,進而影響芋頭的生長與產量,造成損失。

蟎害、蚜蟲等細小蟲害會位於芋頭葉背面,並布滿葉脈吸取汁液,導致芋頭死亡。
外來種金寶螺(福壽螺),會將卵附著於芋頭莖上,成體後進入田中啃食芋頭苗,導致芋頭腐爛使產量下降。
藏身在田中的外來種金寶螺(福壽螺),必須依靠人力移除。

為了避免因噴灑化學藥劑而造成土地與水源的污染,病蟲害問題只能依靠人力下田檢查,透過巡視每一寸芋頭田的角落、每一株芋頭的種植狀態,慢慢找出病蟲害並徒手移除;然而,隨著人口減少與婦女勞動力的高齡化,使得病蟲害問題越發嚴重,威脅蘭嶼芋頭的生產與延續。

勞動不僅是一種生產行為,也是深植於身體中的記憶與文化實踐,當蘭嶼的芋頭因為缺少人力與蟲害不再耕種,相關的文化與耕作知識也會隨之中斷,芋頭栽種的式微,將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蘭嶼的文化認同與連結。

田間由帆布、木片搭建的涼亭,是田間工作後休憩與躲避烈日的去處,如今因為芋頭田逐漸休耕,脆化並失去功能。


延伸閱讀》人之島的芋世界|蘭嶼達悟族的芋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