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交換會是分散保種,維持基因多樣性的活動
活動發起人之一,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表示,世界上植物種類這麼多,現代人吃的卻總是那幾樣,「其實人類早年吃的東西很多,後來因為科技進步,種苗公司出現,為了賺錢,假設賣了一百種,可能採種經費龐大,所以就越來越限縮。」
因為商業育種,消費者在市場看到的蔬菜就受到限制。郭華仁說明,商業育種追求高產量,導致營養成分也受限,「雖然產量高,但成分都被澱粉、蛋白質或油脂占據。反而很重要的礦物質、植化素,濃度降低。也就是說,現代人吃飽飽,但是所攝取的營養成分,可能比以前還要少。這些都是近代農業高產品種帶來的缺點。所以有必要透過農民保種,把各式各樣的農作物品種保留下來。」
種子交換會鼓勵大家自己種植、採種,效仿以前農民的自家保種模式。參與者林心怡表示,「大家索取完回去種,不同的區域,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結果。如果可以追蹤,就能知道,哪些地方種哪些植物,更適合。」
但怎麼採種呢?發起人之一的黎旭瀛和太太陳惠雯一起經營農場,推行自然農法。他們教大家如何採種。比如番茄切開,會有一顆一顆小小、黏黏的種子。種子挖出來,找個罐子密閉,會產生泡泡,「泡泡其實有酵母,可以殺菌,所以等它發酵。發酵同時,外面黏黏、像果凍一樣的東西也會掉。」然後把種子洗淨,乾燥保存就好。
保種,是從民間、國家到全世界各國,都聯合起來的重要工作
位在台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有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原庫,收藏了全世界65000多個蔬菜品系,長時程冰庫貯藏的種子,要保存50到100年。亞蔬的種子要做異地備份,地點包括韓國農村振興廳(RDA)的種原庫,以及全世界最大的種原庫,挪威斯瓦爾巴的末日地窖。這個地窖在北極圈內地底下130公尺的永凍土裡面。
亞蔬種原組組長方佐威(Dr. Maarten van Zonneveld)表示,備份是很重要的,像烏俄戰爭時,位在基輔的國家種原庫就受到很大的威脅。而在敘利亞的ICARDA種原庫,「那是一個國際農業研究開發中心,它是國際主要的小麥和大麥種原蒐藏。因為戰爭而停止運作,種子不能安全地保存在種原庫中,所以ICARDA在黎巴嫩及摩洛哥,重建種原庫。並且借助備份在斯瓦爾巴的種子,完成重建工作。」
延伸閱讀》保種救國|建立種原庫度過糧食危機
保種工作這麼重要嗎?這不只是防患未然,基因多樣性的消失正在發生
2022年底,亞蔬的「台灣.東南亞蔬菜種原倡議計畫」,要將亞蔬30多年來保存的東南亞14個國家,22000個蔬菜品系,以3年時間,將其中瀕臨消失的9000個品系,送回各個國家。
亞蔬研究助理陳彥匡表示,很多品系的消失,是非常令人驚訝的,「我去泰國曼谷出差將近一個月,吃盡他們的各種蔬菜,但是完全沒吃到莧菜。我就很疑惑,為什麼我們泰國莧菜收了有幾百個品系,但是到了當地,卻完全沒吃到這個東西。」
延伸閱讀》古稻 回家|部落耆老最懷念的米飯
不過,並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用種子保存。像熱帶、亞熱帶果樹,種子冰存以後很難發芽,所以大都需要活體保存,也很占空間,需要龐大場所。農委會農試所嘉義分所,就有一個「熱帶、亞熱帶種原園」,保存荔枝、人心果、油椰子、星蘋果等等。但活體保存遇到一個困難,就是氣候變異。比如雲嘉南地區盛產柑橘,但是夏季高溫不斷拔高,柑橘生存也受到威脅。研究人員忙著從種原庫尋找耐熱的基因。
除了活體保存和種子冰存,保種行動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促進棲地保護,讓植物在氣候變化的淬鍊之下,慢慢的演化適應,維持生物與基因多樣性。但,這需要人類放慢開發的腳步,畢竟生物與基因多樣性的消失不只讓人類孤獨,還會孤獨到難以生存。
你知道 什麼是救災蔬菜嗎?
亞蔬把六種蔬菜,列為「救災蔬菜」。分別是空心菜、莧菜、黃秋葵、綠豆、黃麻,還有皇宮菜。
救災蔬菜就是在發生災難,比如地震以後,要重建家園時,可以快速種植生長、又富含營養的蔬菜。「再來就是病蟲害要比較少的。因為畢竟是災後重建,資源比較缺乏。最重要的就是它必須要比較富含營養」亞蔬產業合作關係專員林麗珠說明。
什麼才叫做富含營養?林麗珠解釋,「我們一般吃的大宗蔬菜,微量營養元素比較少。微量營養元素包括鐵、鈣、葉酸,還有維他命A。」
但要符合以上條件的蔬菜,應該不少吧?其實沒那麼容易,比如夏天在台灣中南部餐廳常常看到的美味菜,赤道櫻草,耐熱耐濕不怕大雨,又有豐富的鐵質、類胡蘿蔔素,但它就無法進救災蔬菜排行榜,為什麼呢?
「它的種子在果莢成熟後,乾燥到某個程度會自動彈開、爆掉。所以根本不曉得種子掉去哪裡了?會造成蒐集的困擾。」林麗珠表示,雖然可以送去阡插小苗,但國界之間就會有活體檢疫的問題,相當麻煩。
如此看來,能夠選上救災蔬菜的,還真是不容易,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延伸閱讀》未來食物養成記:油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