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關鍵字

為什麼當年的學術研究會用到馬遠遺骨?返還與研究倫理的省思|ft.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童元昭|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4-15

2023年11月15日,是台灣大學創校95年的校慶日,但同時,校門口也聚集了許多來自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以及前來聲援的學生,要求校方歸還部落的「祖先骨骸」。

馬遠遺骨何時歸?|未完成的轉型正義

2024-04-06

1960年,台大未徵得部落同意,來到馬遠公墓挖掘遺骨,將六十具遺骨運回台大醫學院,做為學術研究的材料,引發部落不安。2017年部落族人組成自救會,和台大展開返還遺骨和補償措施的協商...

豐坪溪的未來|從世豐水力電廠案來看原住民諮商同意、生態基流量

2023-02-18

「諮商同意是假的!世豐電力滾出去!」2022年12月21日,花蓮縣卓溪鄉山里部落與太平部落居民,來到行政院前高喊口號,抗議「豐坪溪及其支流水力發電開發計畫」恐將截斷溪流、衝擊生態,更使傳統文化無以為繼。其實這個開發案,已經爭議了二十多年之久...

與子偕行|徐如林與布農的八通關之路 

2021-07-26

布農族是台灣登山界公認的登山好手,而花蓮縣卓溪鄉的布農族人,更曾是活躍在中央山脈以東,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主人。1930年代,日本政府有計畫的將他們集團移住平地,至今將近百年、耆老逐漸凋零,他們該如何找回在山上的文化?

迪娜的豆豆田|布農族的豆類耕作文化

2020-02-24

「你們懶惰就吃不到豆,認真才有東西可以吃。」上了年紀的高春妹,在種滿豆類的田裡,回憶著媽媽從前說的話。布農族尊稱女性長輩為迪娜,她們習慣在住家附近種植經常吃的作物,最特別的是豆類。世代傳承,布農迪娜的豆豆田,有著外地沒有的品系,閃耀著如寶石般的美麗。  

石板屋說故事|喚起失落的記憶

2019-11-04

對平地人來說,玉山國家公園內的瓦拉米步道,是條風景優美、生態豐富的登山路線,但是對布農族來說,這條道路卻埋藏著血淚歷史。2018年底,一棟石板屋的修復,讓失落的記憶重新被喚起。

從揹工到說故事的人|尋根之旅

2019-11-04

一百年前,日本政府為了壓制布農族,開闢八通關古道,直到現在,一座座紀念碑、駐在所、大砲,仍矗立在八通關古道東段沿線。歷經日治時期強制遷徙、國民政府的管制,布農族人始終沒有離開這條路,他們當巡山員、當揹工,在山林裡討生活,隨著道路開放,登山客進入,在地族人有沒有機會在這條路上,訴說自己的故事?  

【島在現場】南投地利部落反水晶礦開採|2019.5.25

2019-05-25

「今天不抗爭,明天淪為小林村」。南投地利村部落村民今天早上在部落入口高舉白布條,表達反對採礦的心聲。 清聚礦業公司從1994年起在南投地利部落上方的姑姑山開採水晶礦,2018年礦業權到期後礦務局核准申請展延到2025年。然而礦權展延過程並未告知居民,直到今年礦區進行水保工程,居民才知道業者又要擴大採礦面積。由於礦區位於當地布農族傳統領域也是部落的水源地,且下方有住家與農地,對部落的居住安全、...

紅葉部落的災後開發|反思風景特定區的開發腳步

2015-04-13

莫拉克颱風重創東台灣,造成巨大損失,災難過後,許多地區進行重建規劃,不少部落卻憂心,政府會假災難之名,行開發之實,帶來二度傷害。台東縣延平鄉的紅葉部落,就面臨了風景特定區的開發計畫,威脅部落生存。族人更恐懼,災後開發會讓他們一無所有…

鹿謎|人與鹿最容易相遇的地方

2012-12-10

牠的身影,高大圓潤,牠的步伐,沉穩卻輕盈。曾經,台灣水鹿的族群數量少到被列入保育,如今,牠們不但重回一度消失的領地,而且還帶來了難解的謎…

回鄉之後

2011-05-09

回鄉路遠、重建更難,一群不同部落的居民,在回鄉之後,選擇友善環境的重建方式。他們希望發展出新的山居型態,讓部落成為美好的自然空間…

前進8850

2009-06-01

扛起沉重的木樁,一步步往山上前進,為的是要給登山者一條更安全的步道,他是布農族人伍玉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