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種」關鍵字
接傳豆豆田|延續布農迪娜的彼桑拉返
流傳百年的生活習慣,在花蓮縣玉里鎮卓溪鄉的三個部落還延續著,布農族女性長輩在住家附近種植豆類與雜糧,保存了特殊的豆類品系、健康的飲食文化,還有生物多樣性。活力滿滿的生活方式,生意盎然的豆豆田,面臨現代化的衝擊,該如何接傳?
台灣人自稱「番薯仔囝」?但原來甘藷不見得像你想得那麼本土!|ft.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農藝系主任 賴永昌|我們的島Podcast
甘藷,又叫番薯、蕃薯、地瓜......是台灣人熟知的糧食作物之一,早期因為米糧不足,常會被摻在白飯中充當主食,再加上甘藷曾作為養豬飼料用途,所以被留下「廉價」的印象。然而甘藷不僅耐旱,對各種土壤的適應力也很強,不用太費心照顧也能收成,逐漸衍生出「堅毅」的形象。
為什麼要保存小米?我們平常吃的小米粥有可能不是小米!?部落保種|feat.記者 呂培苓|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因為極端氣候導致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特別將2023年列為國際小米年。至少數百年前開始,台灣南島語族就已經耕種小米,至今台灣還有數百種的小米品系。
【消失中】如果有天本土植物消失了?為植物創造一艘方舟|feat.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方舟計畫負責人 董景生|公視我們的島 Podcast
台灣的地理條件,讓我們成為亞洲最重要的植物多樣性據點之一,2019年1月,政府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植物園方舟計畫的負責人,同時也是現任台北植物園組組長的董景生,帶了幾株珍貴的植物到現場來,將和我們分享台灣有哪些你可能根本沒看過、也沒聽聞過的重要植物。
信義鄉的小米要回家|有族譜的原住民作物
小米,在原住民部落,曾經是珍貴的主食,但在歷史變遷、文化影響下,部落越來越少人種植小米,面臨種原消失的問題。有一群人正在努力,讓小米回家 .....
種子的過去 我們的未來|保種行動全面展開中
2022年底,台北的一個週末市集,這不是普通的假日市集,是從2018年以來,一年一次的種子交換會。這裡的種子,只交換,不賣。為什麼要種子交換呢?
迪娜的豆豆田|布農族的豆類耕作文化
「你們懶惰就吃不到豆,認真才有東西可以吃。」上了年紀的高春妹,在種滿豆類的田裡,回憶著媽媽從前說的話。布農族尊稱女性長輩為迪娜,她們習慣在住家附近種植經常吃的作物,最特別的是豆類。世代傳承,布農迪娜的豆豆田,有著外地沒有的品系,閃耀著如寶石般的美麗。
殼斗科植物的守護人|攀樹採種延續山林生命力
像是穿著舞衣的捲斗櫟、有如戴著毛帽的青剛櫟、充滿尖刺的火燒栲,一顆顆不同種類的殼斗科植物種子,外型特殊美麗,吸引目光。台灣約有四十多種殼斗科植物,但是在氣候變遷、棲地減少,以及過度採集的影響下,面臨生存問題。一群人展開守護工作,希望讓種子長成大樹,豐富山林的美麗生態。
牛轉餐桌|國產牛肉找出路
大火快炒,高湯川燙,一道道牛肉料理,熱騰騰端上桌。早期農業社會,農民感念耕牛辛勞,有著不吃牛肉的傳統,隨著時代轉變,國產溫體牛肉,成了老饕最愛。你有沒有想過,餐桌上的牛肉是從哪裡來?是什麼樣的品種?台灣的肉牛產業,又正在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路」過百年牧場|留下台灣黃牛珍貴種原
強勁的落山風,長年吹拂著恆春半島,位在國境之南的墾丁牧場,是保存台灣黃牛珍貴種原的基地,也是台灣畜產研究百年歷史的開端。面對觀光發展帶來的開發壓力,這座百年牧場,如何在山海之間,守住生態農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