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休耕」關鍵字
【缺水乾旱】枯旱之城-農田裡的憂慮
2020年11月,時序進入立冬,也是二期稻作收割的時節,但是桃竹苗的農民臉上,沒有豐收的喜悅。因為台灣今年遭逢1964年以來,第一次夏季完全沒有颱風過境的狀況。從6月到11月,全台降雨量只有氣候平均值的六成,石門、寶山等水庫的蓄水量,也來到同期最低點。根據水利署的數據,以往到了10月,石門水庫平均蓄水量約兩億噸,今年只有八到九千萬噸,不到往年平均值的一半,為了民生和工業用水需要,政府宣布桃園、...
後菸葉時代的希望|菸業因全球化走入歷史
每年只要一到農曆年前,差不多一月份的時候,就又來到了採收菸葉的時期。一場接著一場的採收秀,會持續三個月左右。菸田裡,到處都是人,男男女女、人聲鼎沸,連摘菸葉的聲音,都迴盪在廣大菸田之中。
水不落田|停灌休耕政策衝擊農民
2014年,全台降雨量不足,10月及11月降雨量,更創下67年來新低,全台水庫拉警報。為了讓水庫能穩定供水,政府宣布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嘉南水利會灌區內的部分農地,得停灌休耕,總面積達41,576公頃,是2004年之後,最大面積的停灌休耕…
仙草煉黑金|台灣仙草絕地大反攻
走一趟超市,一整年都可以在商品架上,看到仙草產品,夏季有仙草茶、仙草凍,冬天的燒仙草、仙草雞調理包,仙草麵食和美容保養品,也不斷推陳出新。不說您可能不知道,台灣一年的仙草消耗量,高達九百公噸,台灣人這麼愛吃、愛喝、愛用仙草產品,但仙草在台灣本土的種植比率,卻相當低...
水水八煙|陽明山上砌石水梯田
陽明山上,一個名叫八煙的聚落裡,居民住在祖先蓋的石頭屋。在梯田裡種種作物,年復一年,過著簡單的生活。老人家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從都市來的人說,他們的家是桃花源…
人鳥共和|在城市為何會出現夜鷹鳴叫聲?
鳴叫是鳥類的天性,在清晨聽見鳥語婉轉,悅耳舒服,如果鳥兒鳴叫的時間是在深夜,人們未必就還有欣賞的心情了。平面媒體報導雲林、嘉義、南投、台中等地區最近都出現夜鷹擾民的情況,原本屬於稀有留鳥的夜鷹,為何族群數量大幅增加,而且還往城市拓展呢?
農發條例發了誰?
每次從台北往南部走,回到中南部的鄉村,總會看到許多的稻田,尤其到了收成的季節,滿滿的稻穗,隨著風擺動,真的可以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不過,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農村風景,已經開始改變了,要談農村的改變,就必須來看一下我們的農地政策,原本農地就應該做農業使用,不過早在13年前,就是1995年,政府第一次提出了農地釋出方案,許多農地變更作為工業使用,或者成為住宅用地,到了2000年,政府又開放農地可以自由買賣,可以興建農舍,去年12月,有立法委員提案,要修改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興建農舍的土地限制,許多人擔心,農地會不會,被大規模開發成為建地,這點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當農地開發的大門一開,會產生什麼樣的利跟弊呢?到底農業發展條例,是發了誰?
休耕地上種什麼
民國九十四年春,第一次看到高雄美濃的波斯菊花海,大為驚艷,原來沒有綠油油的稻田,農村也可以這麼美麗。可是問了幾個農民,他們的回答卻更讓人嚇一跳:「不種花種什麼啊?種米又吃不飽!」、「鎮公所說種花有補助,人老了,身體不好,撒一撒種子就有錢領了喔!」、「孩子們都出外工作了,沒有人要種田,種花總比荒廢好。」經過更多詢問,才發現,花海只是休耕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像種綠肥、種能源作物,都是政府鼓勵農民休耕的方式,而政府推動休耕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加入WTO之後,發生「穀賤傷農」的情況。的確,到目前為止,休耕政策成功縮減國產稻米產量,但是反過來說,這會不會讓農民無立足之地?喪失務農的信心?加速台灣農村文化的流失呢?希望這些疑問,可以為台灣農業問題找到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