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相關報導

環境部舉行「海草復育」與「紅樹林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 2 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島在現場】「海草復育」與「紅樹林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草案審查|2025.1.23

2025-01-24

2025年1月23日上午,環境部舉行「海草復育」與「紅樹林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 2 次專案小組審查。這是一場公開會議,現場有委員在議程進行到第一位民眾發言之後,提出拒絕媒體錄影與拍照。經主席裁示,接續的會議,媒體只能旁聽,無法拍攝,若引述與會者的發言須取得發言者的同意。 期待能增加自然碳匯,政府將海草與紅樹林視為具有潛力的藍碳,...

【環境映像影展】高等的溼地|短暫留下的精彩

2024-06-15

中興新村被規劃為高等研究園區,環評通過後,南核心公共工程全面展開,新闢的道路阻斷原先的排水系統,基地產生積水,生物開始在此棲息繁衍...

高美濕地有路要拓寬?|觀光需求與生態保育的槓桿

2024-03-01

一望無際的遼闊,海風吹拂的舒暢,夕陽緩緩落下的黃金時刻,天空畫布的圖案不曾重複。當夕陽落下,散場時的交通擁擠是遊客的痛,也是台中市府的嚴峻挑戰。一項還在規劃階段的拓寬道路計畫,希望能解開這個尖峰時間的困境。但在這裡活動的不只遊客,還有土生土長的珍貴陸蟹…

濁水溪河口的生態綠洲|脫離「攪飯配沙」的日子

2023-06-18

濁水溪全長186.6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出海口在雲林麥寮與彰化大城間,河口寬度約6公里。過去河口常常泛濫,加上風沙漫天,長年進行治理,十多年前開始,透過生態工法抑制揚塵,同時打造一片河口生態綠洲。

消失三百年|珍稀鹵蕨如何重回淡水河?

2023-06-11

看起來有點像砂紙,這是稀有植物鹵蕨的孢子囊群,生長繁茂的身影在淡水河畔沐浴著陽光,這樣的景象曾經消失三百年。眼前的鹵蕨,又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呢?

【名家觀點】鴻鴻:生態行動的藝術─柯金源導演的創意紀錄片《海之岸》

2022-12-23

從跨界開始的紀錄片《海之岸》,是柯金源導演的第33部紀錄片。雖然身為國家文藝獎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得主,但他始終不甘社會原地踏步,也不甘自己原地踏步,不斷試圖用更多方法,讓更多人可以關切台灣環境發展。

【海之岸緣起】柯金源與年輕表演藝術者跨域合作|傳承對海洋的關愛

2022-12-19

關注環境議題多年的柯金源導演,新推出的《海之岸》紀錄片,是影像與表演藝術的環境探索之作。這些年來他思索環境影像的表現形式還有哪些可能性?藝術跨域合作的視野可以延伸到哪裡?帶著種種的好奇與創新的想法,與「人劇團」展開共同創作,帶著他們來到台灣不同海岸,去認識海島國家台灣,所面對的環境難題。 ​

藝術作為一種行動─《海之岸》所激發的跨界浪花

2022-12-15

風沙流動,表演藝術工作者跳起像是茫然失措,又像無處可逃的舞步,遠方是港口巨大的起重機。被層層疊疊消波塊禁錮的海岸,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束縛、緊緊交纏在一起的人體,最後集體癱倒在地,既像是解脫,又似乎預示了不可避免的崩毀。這些交錯出現的畫面,構成柯金源導演第33部紀錄片《海之岸》的開頭,這是一部影像與表演藝術跨域共創的作品,為何忠實記錄台灣環境將近四十年的柯導,這次要採取這樣的創作形式?...

台江護蟹行動|助盔甲武士度難關

2022-10-10

黃昏的天空,染上絢麗色彩,曾文溪出海口的青草崙堤防,是欣賞夕陽的熱門地點,不過夜幕降臨後,另一種生態奇觀,才正要登場。許多體型碩大的螃蟹從海岸林中現身,緩緩爬上高聳堤岸,牠們是台南台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陸蟹-凶狠圓軸蟹。

蜻蜓樂園在身邊|內湖的城市生態秘境

2022-05-23

這裡,會讓你想起印象派大師莫內的睡蓮畫作。 光影澄淨閃動,是蜻蜓的產房,號稱空中飛龍的蜻蜓,不但有卓越的飛行能力,可以急轉直煞,也有兇猛的捕食能力,住在城市的你,有多久沒見過蜻蜓了?想知道能就近觀察牠們的秘境嗎?

尋回灘土:淡水河紅樹林擴張的困局

2022-05-02

1986年設立關渡自然保留區,成為台灣第一個被指定的國定自然地景。然而,2021年12月,它卻也成了第一個被解編的自然保留區,是為了什麼呢?

五十二甲濕地的未來|保育利用計畫的難題

2022-04-04

宜蘭農業平原上,違法農舍開發,五十二甲濕地低窪易淹的特性,成為少數保持自然完整的農業地景,但是在未來保育利用計畫上,卻充滿艱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