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凶狠圓軸蟹這種能在陸地上維持一定活力的螃蟹,統稱為陸蟹,部分陸蟹的幼體需要在海水中成長,因此每到繁殖期,陸蟹媽媽們就必須降海釋幼。
陸蟹研究學者劉烘昌調查,台江地區的凶狠圓軸蟹,主要在六到九月的滿月與新月期間釋幼,牠們在海浪召喚下往海邊前進,在消波塊的縫隙中等待潮水上漲,準備將幼蟲釋放到海中。為了讓掠食者無法在短時間內把幼蟲吃光,許多陸蟹採取集體釋幼策略,例如在澳洲聖誕島,每年一到繁殖期,就會有數千萬隻紅地蟹,宛如紅色潮水般往海邊湧去。
陸蟹是連結海洋與陸地生態系的重要物種,在陸地上,牠們的食物大多是落葉、其他動物的屍體或排泄物,看起來不登大雅之堂,卻扮演著驅動生態系中物質循環的重要角色。劉烘昌說:「一個生態系能長長久久,物質循環是非常重要的,聖誕島上的雨林、海岸林能長得那麼高大,跟陸蟹存在很有關係。」
盜獵 垃圾 堤防 路殺 凶狠圓軸蟹重重難關
在台灣,恆春半島曾是陸蟹天堂,特別是香蕉灣海岸林,以陸蟹種類多樣性最高而聞名,但交通繁忙的台26線,將海岸林一分為二,使棲息在這裡的陸蟹遭受嚴重路殺威脅。劉烘昌說明,墾丁國家公園一帶的毛足圓軸蟹母蟹,平均頭胸甲寬只有5公分左右,但台江國家公園的凶狠圓軸蟹母蟹則是7.8公分,「5公分跟7.8公分的差別,就是平均壽命相差十五年左右,這表示台江的凶狠圓軸蟹,可以平安長到很大的體型。」
然而,生活在台江一帶的陸蟹,還是會遇上一些麻煩。劉烘昌的研究團隊在台江國家公園調查期間,曾多次目睹盜獵者捕捉凶狠圓軸蟹,此外,海漂垃圾可能會掩蓋沙灘上角眼沙蟹、中華沙蟹等陸蟹的洞穴,也會形成母蟹降海釋幼的障礙。不只如此,母蟹要降海釋幼前,必須翻越一道長長的海堤,部分垂直的基腳讓牠們難以攀爬,因而拉長逗留在路面上的時間,提高遭遇路殺的風險。
搶救陸蟹方案1:改善堤防材質
為了讓陸蟹釋幼的過程更順利,第六河川局委託嘉義大學展開堤岸改善試驗,分別以鏝抹、洗石子、噴漿、釘麻布袋的方式,將一小段垂直的堤岸粗糙化。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邱郁文說明,研究人員會觀察、紀錄陸蟹在嘗試攀爬時,哪種材質成功率最高。第六河川局局長謝明昌表示,試驗結果出爐後,將評估整個台南區域的海堤,針對陸蟹受影響較大的堤段,優先進行改善。
搶救陸蟹方案2:釋幼期暫時封路
另一方面,台江國家公園從今年開始,在陸蟹釋幼高峰期暫時性封路,降低路殺機率,並委託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培訓志工執行棲地巡護,協助紀錄陸蟹數量、累積基礎資料。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專職楊斯婷表示:「今年明顯感覺到巡守對盜獵行為有起到干擾或嚇阻作用,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帶著大桶子和網子的可疑車輛進入樣區,看到志工繞一繞就開走了。」
在台江國家公園外,許多魚塭、樹林已經逐漸被開闢為道路或住宅區,鹽水溪南岸一塊僅存的舊魚塭,也有陸蟹棲息,牠們要前往出海口釋幼時,必須越過緊鄰河堤的機車便道,很容易遭到路殺,台南社大發起護蟹活動,號召志工幫陸蟹過馬路,並且建議市政府跟民眾溝通,在這裡執行封路措施。
搶救陸蟹方案3:加裝遮光罩
當陸蟹的生活區域,逐漸被都市包圍,建築及路燈的燈光,可能把牠們吸引到馬路上,成為輪下亡魂。目前鹽水溪堤防上的路燈已經加裝遮光罩,讓堤防內的陸蟹看不到光源,但是機車便道旁正在開闢一條新的道路,未來陸蟹降海釋幼的旅程,可能會更艱難。
劉烘昌投入陸蟹研究,至今將近三十年,他在研究生涯中,看著許多陸蟹族群在棲地開發、路殺與人為捕捉等危機步步進逼下,從盛極一時到苟延殘喘,像是恆春港口溪的中型仿相手蟹,就從上百萬隻銳減到僅剩約五千隻。他希望台江一帶的陸蟹保育,可以持續受到重視:「畢竟這裡凶狠圓軸蟹的體型,跟世界各地陸蟹保護區相比都是數一數二。真正好的生態研究,必須要有健康的族群才做得出來。」
數千萬年前,陸蟹的祖先勇敢地離開熟悉的海洋,登上陸地,每隻懷抱數萬個小生命的母蟹,都是演化的奇蹟,我們是否願意付出更多包容與努力,讓這樣的奇蹟,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