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的生態廊道|路殺、阻斷上溯的補償方案

採訪 / 撰稿 郭志榮
攝影 / 剪輯 張光宗

寬廣的馬路,急駛的車輛,對於穿越馬路的動物,越不過就是死亡。高聳的堤壩,酷熱的氣候,對於上溯、降海的生物,到不了就是滅絕。當人類建物成為陷阱,規劃設計各種生態廊道,彌補人類造成的錯誤。

高速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玻璃櫃裡放著動物標本,全都因路殺而死。為何許多鳥類也會在高速公路被撞死?原來是為了捕食路上被壓死的生物,一不注意就被撞死。

高速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玻璃櫃裡擺放因路殺而死的動物標本

根據國道生態資料庫統計,從2009到2021年底,已經累計八萬八千筆路殺紀錄,包含哺乳類22種、鳥類99種,兩棲類3種、爬蟲類23 種。面對大量路殺,高公局開始反思,計畫進行改善。

延伸閱讀》路殺大調查|找出人與動物的衝突熱點

高速公路各種路段的生態廊道

高速公路嘉義大林路段設計大面積跨越式生態路廊,讓動物通行

台灣南北兩條高速公路中,國道三號經過許多丘陵地帶,南部地區更是生態熱區,因此規劃許多生態廊道。布置防止穿越的防護網,再利用下方原有箱涵,設計穿越廊道。

高速公路苗栗路段,將高架陸橋,一側改成動物通道。嘉義大林路段,也設計了台灣首座大面積跨越式生態路廊,讓動物通行。

石虎廊道

苗栗縣政府設計一座石虎廊道,幫助通過老庄溪。照片提供:苗栗縣政府

石虎專家陳美汀利用無線追蹤器,定位繫放石虎位置。在卓蘭大安溪區域的族群,石虎常常會從山上到河邊,苗栗縣政府設計了一座石虎廊道,幫助通過老庄溪。不過最大危機,還是路殺。陳美汀強調,生態廊道是補償性設計,無法完全彌補開發造成的破壞。

延伸閱讀》當前瞻變後見|從金沙溪、大安溪到保力溪,看人對待河流的思維

龜、鱉與陸蟹的廊道

彰化濁水溪出海口南岸,在自行車道下設計生態廊道,讓龜、鱉可以通行

彰化濁水溪出海口南岸,有豐富的龜、鱉生態,是台灣斑龜棲地。因為規劃自行車道,在地下設計生態廊道,讓龜、鱉可以通行。整個濁水溪南岸也開始打造生態園區,規劃出核心區,人、車不能隨意進入,讓動物能不受干擾。

高美濕地生態多樣,根據東海大學特聘教授林惠真的調查,濕地旁的農地、林間,有著陸蟹族群。高美濕地夕陽美麗,遊客輕鬆就能到海邊賞夕,但是對下海釋幼的陸蟹,到海邊卻要經過重重關卡。

早期為了讓陸蟹順利攀爬堤防,有學生利用麻布袋,也有學者建議利用漿砌卵石。後來第三河川局在堤防上,挖開多處花台,解決花台垂直壁面和花台內躲藏黃瘋蟻的問題,打造適合陸蟹攀爬的生態斜坡。

延伸閱讀》高美失地|觀光行銷下的生態隱憂
延伸閱讀》台江護蟹行動|助盔甲武士度難關

在堤防上挖開多處花台,打造適合陸蟹攀爬的生態斜坡

助魚類上溯的魚道

陸上的動物受到溝渠、道路阻擋。水中的魚類,也不能自在悠游,河道上常有許多人工構造物,阻擋上溯。台灣河川特性有別國外河流,大量輸砂問題,成為建立魚道首要克服的困難,否則沒多久就被淤滿,失去功用。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與水利署合作,設計適合台灣河川的魚骨型魚道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與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合作,設計適合台灣河川的魚骨型魚道,利用斜角增速的流體力學,讓水力排砂,避免淤積。魚道基本架構完成後,開始實驗各種魚類的通過情形,魚道中還設計有避流槽,讓無法一次衝過的魚類,可以休息再上溯。

宜蘭頭城福德坑溪裝設新式魚骨型魚道

宜蘭頭城福德坑溪,新式魚骨型魚道裝設在河道上,幫助魚類上溯。但是魚道設計者陳樹群的終極魚道設計,是建立可調式人工結構物,讓魚道消失,自然河道就是最好的生態廊道。

動物通過、魚類上溯,當高度開發建設,形成許多阻礙物,生態廊道成為救命通道,也是促進人類反思的救贖之路。

延伸閱讀》解除溪流緊箍咒|還給河川自然面貌

集數
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