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蟹的彼岸|造一條牠們專用道路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銀白色的月光幫陸蟹媽媽把通往海岸的路照亮。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像是對生命的召喚,族群記憶呼應濤聲。此刻牠只有一個念頭,只想做一件事,降海釋幼,如同那一年,牠的母親為牠所做的。牠,能做到嗎?下一步是再往前走的機會?還是車輪爆擊?

墾丁國家公園在陸蟹繁殖季與公路局合作,在路殺熱點實施交通管制。

時間是農曆六到十月,陸蟹的繁殖季,月圓之夜,地點是台26線39.5到41.5公里,香蕉灣到砂島之間的路段。太陽下山後,墾丁國家公園與公路局合作進行交通管制,原本的四線道縮減為兩線道,志工趁著車輛停下的時候護送蟹媽媽到海邊。

香蕉灣一帶有完整的海岸林,陸蟹多樣性豐富,但是台26線從中通過,將海岸林一分為二,路殺成為牠們難以避免的生存風險。

為什麼這個路段受到高度重視?因為香蕉灣一帶有完整的海岸林,陸蟹物種多樣性是海岸林類型棲地的世界第一,但台26線從中通過,將海岸林一分為二,四線車道的水泥路面,成了陸蟹的枉死城。這個「蟹謝讓路」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二年,但人工護蟹只能在有限的時段進行,而且需要大量人力,在墾丁進行二十多年陸蟹研究的專家劉烘昌建議,以架高道路的方式來改善路殺。

延伸閱讀》別讓陸蟹少子化|護送陸蟹媽媽安全過馬路

2017年的建言 在2023年實現了 生態廊道成形

公路局在香蕉灣陸蟹路殺熱點,將道路以溫和平緩的曲線架高,底下設箱涵讓陸蟹通行。

台26線39.5公里處,香蕉灣的陸蟹路殺熱點,公路局將道路以溫和平緩的曲線架高,底下空間為陸蟹媽媽留了通道。這500公尺的路段,放置了36個方形箱涵,高1.6米、寬2米,另外還有2個直徑1米及10個直徑40公分的圓形管涵,通道內部,地面與牆面都保留粗糙度,還刻意不清理落葉,希望增加陸蟹使用意願。

這項工程花費將近5000萬元,在2023年3月開工,還趕在陸蟹繁殖季節的6月之前完工,這麼多的設想,這麼體貼的設計,陸蟹賞臉嗎?

負責本案監測計畫的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蔡鵑如表示,與2018到2019年的路殺調查資料相比,有了生態廊道之後,確實有下降趨勢,三種不同型態的生態廊道,目前以方形的箱涵效果最好。

工程作法改變 生態才可能永續

黃瘋蟻會噴出蟻酸,造成陸蟹眼瞎無法覓食。畫面提供/劉烘昌

香蕉灣是墾丁地區非常重要的陸蟹棲息熱點之一,原本豐富熱鬧的陸蟹生態,因為人為需求與黃瘋蟻入侵靜寂了許多,因此,設法改善當下的不利條件成為必須為陸蟹努力的事情。交通部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楓港工務段副段長程永隆說,早期就是遇山開山、遇水造橋,漸漸的保育觀念提升,工程應該要跟自然、環境共存。

環境是我們與野生動物共享的資源,這座生態廊道對蟹媽媽能產生多大效用,一項長期監測計畫正在進行,具體成果要等待科學數據來證明,至少,這些隱身在道路下方,一般用路人不知道的通道,已經為彌補路殺傷害,開啟了重要的起始點。

集數
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