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恆春鎮」相關文章
被忽視的一級保育類|瀕危龜如何存續:食蛇龜、柴棺龜的野外危機
台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中,唯獨牠們面臨嚴重盜獵風險。食蛇龜與柴棺龜,在2019年1月,從「珍貴稀有」調升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短短幾十年,從廣泛分布到列為一級保育類。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保守估計,野生數量已經消失了八成。
野溪整治大亂象|誰讓溪流三面光
野溪整治,成為政府解決水患、營造景觀的手段,但是失去完善規劃與監督,產生許多問題。台東海端村旁的野溪,整治後水泥化三面光,還設置固床工,被譏諷為生物的五百障礙,造成不小風波,事後進行改善。
白色珊瑚海(下):海底世界重整
這座美麗的小島,是澎湖的東吉嶼,漁業繁盛時期島上人口曾經有兩三千人,隨著魚捉不完,船裝不下的年代過去,靠海維生的小漁村走向沒落,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空蕩蕩的漁港,留下過往繁華的記憶。 澎湖南海花園 一片白色珊瑚海 2003年開始,我們陸續前往東吉附近海域進行紀錄,這裡珊瑚覆蓋率極高,種類超過兩百種,綿延幾十公尺長的桌形軸孔珊瑚鋪滿海底,還有各形各樣的造礁珊瑚,群聚成一大片的珊瑚花園,相當令人驚艷...
台灣麻的新時代|沒有塑膠的日子
在過去,黃麻、瓊麻植物製作的麻布袋、麻繩等物品,曾是生活中重要的日用品,但是塑膠出現之後,漸漸被取代,甚至植物也面臨消失。高雄、屏東的社區居民,進行復育與創作,希望開啟台灣麻的新時代。
【穿梭島嶼20年 海岸篇】陸蟹的楚歌
還記得二十年前,你是什麼模樣嗎?走出家門,熟悉的街頭巷尾改變了多少?二十年來,我們的島紀錄著台灣海岸環境的變遷,那些跟海有關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搭乘時光機,和島上的老朋友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台灣的海岸經歷了哪些事,又有哪些變與不變?
牛轉餐桌|國產牛肉找出路
大火快炒,高湯川燙,一道道牛肉料理,熱騰騰端上桌。早期農業社會,農民感念耕牛辛勞,有著不吃牛肉的傳統,隨著時代轉變,國產溫體牛肉,成了老饕最愛。你有沒有想過,餐桌上的牛肉是從哪裡來?是什麼樣的品種?台灣的肉牛產業,又正在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龍鑾潭的候鳥危機|土地開發導致棲地惡化
恆春龍鑾潭風景秀麗,是冬季候鳥棲息的生態濕地,也是國家重要濕地。但是,觀光熱潮下的土地開發,造成環境破壞,讓龍鑾潭有了變化,候鳥不再來,成為冬日寂冷的水潭…
龜鄉|劃設保護區讓食蛇龜重返野地
最溫和的動物,正面臨最嚴重的盜獵浩劫,食蛇龜危機四伏。在滅絕邊緣,長期關注食蛇龜的學者,努力搶救。今年夏天,北台灣的森林深處,正準備劃設一個受保護的龜鄉,希望食蛇龜的未來,不再無助。而在南臺灣,一群經歷流離之苦的食蛇龜,終於重回森林,踏上歸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