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蕩動物怎麼來?
苗栗郊區一戶民宅,好幾隻貓睡在屋頂上,門口也趴著四五隻狗,看似靜好的鄉間風景,背後卻有許多無奈。
「都嘛流浪狗!一直繁殖就越來越多啊。」居民大叔說,附近三不五時有人來丟狗,狗會跑到一旁垃圾場覓食,或往住家移動,他們一方面是同情這些狗,一方面是擔心狗沒東西吃,會去咬自家家禽,所以多少都會餵食,被丟棄的狗,就這麼待了下來。
大叔雖然嘴上抱怨飼料很花錢,不過對幾隻待比較久的狗,也漸漸有了感情,但也覺得狗實在太多了:「晚上如果垃圾場那群狗在叫,家裡這群也會一起叫,都快沒辦法睡覺!重點是,稻田都被牠們踩得亂七八糟,大家都哀哀叫。」
我們所知的家犬與家貓,是在數千年前被馴化,成為伴侶動物,牠們被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隨著人類足跡散布到世界各地,當牠們因為棄養或放養進入野外,往往對生態系產生很大的衝擊,在印度、澳洲等許多國家都成為嚴峻的保育課題。2022年,台灣物種名錄正式將犬、貓列為外來入侵種,與綠鬣蜥、埃及聖䴉相同。
在戶外到處跑的狗,不一定是流浪犬,也可能是放養家犬。放養是農村地區常見的飼養型態,部分原因是飼主希望狗兒可以防止野生動物來吃自己的農作物或家禽。只要是常態性自由活動、未受管理的犬隻,都屬於農委會定義的遊蕩犬,牠們對生態系的影響之一,是攻擊、獵食野生動物,導致直接的傷亡。
從都市校園到國家公園,犬殺問題多嚴重?
即使是擁有一身鱗片的穿山甲,也難敵狗兒的利齒與強大咬合力,雖然受到攻擊時會緊緊縮成一顆球保護自己,暴露在最外圍的尾巴還是會被咬爛,各地救傷單位都曾經收到尾巴少了一截的穿山甲。穿山甲的尾巴具有育幼、保持平衡的重要功能,如果受損太嚴重,即使幸運存活,恐怕也無法重回野外。而根據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統計,2018年起,犬攻擊已經超越陷阱,成為穿山甲受傷主因。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則發現,在他們救援的白鼻心之中,遭到犬攻擊的占比最高,超過車輛撞擊與觸電、獸鋏等其他原因。而這些統計數字,僅是幸運進入救傷單位的個體,究竟有多少野生動物被攻擊致死,可能存在黑數。
有時遭到犬殺的野生動物,可能會被誤判為其他死因。2022年6月,台灣大學學生在校內馬路上發現一隻白鼻心屍體,原本以為是遭到路殺,台大動物博物館學生助理謝季恆解剖遺體後,才發現是犬攻擊的機率較高。
台大動物博物館志工林敬峰解釋,哺乳動物的皮有厚度、有彈性,而狗的牙齒並不像刀子那麼銳利,因此犬咬不一定會在表皮留下明顯傷口,但如果把遺體的皮剝下來,就能看到許多對稱的穿刺傷。此外,狗咬住獵物後不停甩動的動作,會造成獵物脊椎斷裂或關節脫臼,這些傷勢都是判斷動物是否被犬攻擊的跡象。
理應是野生動物庇護所的國家公園,也無法免於遊蕩犬影響。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山羌族群量,因為遊蕩犬攻擊下降了90%,研究計畫主持人顏士清表示:「如果這個態勢繼續下去,族群在幾年內消失都是有可能的。」
排擠生存空間與傳染疾病,遊蕩犬貓隱而不顯的影響
除了直接的獵殺,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還有其他隱而不顯的影響。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說明,遊蕩犬貓競爭棲地環境與食物資源,可能導致野生動物出生率降低:「這點在野生動物族群管理上常被忽略,我們看得到動物死亡,但看不到牠們不出生,可是不出生對族群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為每個新生個體,一兩年後就可以繁殖更多後代。棲地環境原本就已經越來越少,再讓遊蕩犬貓去競爭棲地環境,那野生動物要去哪裡?」
遊蕩犬貓攜帶的病原,也會威脅野生動物。陳貞志研究團隊發現,生活在苗栗的石虎,有極高比例感染來自犬貓的「小病毒」。陳貞志說明:「這個病原主要經由排泄物傳染,石虎是一種好奇心強的動物,很多自動相機影像紀錄到狗或貓排便後,石虎就來聞,之後回到休息的地方理毛,這時就可能把病原吃進肚子。」
陳貞志擔憂,相較於成年石虎,小病毒對幼年石虎的致死率更高,而我們很難得知有多少石虎因為這樣死在野外。此外他也發現,或許是因為疾病造成身體虛弱、反應變慢,相較於未感染個體,感染小病毒的石虎遭遇路殺的風險,提高了25倍。
狂犬病是另一種可能在遊蕩犬與野生動物間互相傳播的疾病,2013年,這個沉寂了半世紀的病原再次現蹤,此後一直穩定存在鼬獾族群中,而且仍在持續擴散,2023年,大安溪以北的縣市苗栗首次發現疫情。陳貞志擔憂:「我們環境中有這麼多遊蕩犬,有沒有可能病毒跳回到遊蕩犬族群中?是令人擔心的,因為一開始鼬獾的狂犬病,就是從遊蕩犬身上來的。病毒在遊蕩犬與野生動物之間傳播,最後變成可以適應到另一個宿主的族群中,世界各國已經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延伸閱讀》犬瘟熱大追擊|野生動物離奇死亡追蹤
延伸閱讀》疫牆|能否擋住狂犬病風暴?
根據農委會2022年的最新調查推估,全台遊蕩犬數量逼近十六萬隻,比前兩年多了將近四千隻,這個數量比台灣大多數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還要多幾十倍,在解方篇我們將繼續探討,如何緩解遊蕩犬對生態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