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VR是什麼?
你是否注意過路上的犬貓,有些一隻耳朵缺了一角?這是牠們已經做過絕育手術的標記,公的標記在左耳,母的則是右耳。捕捉(Trap)、絕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e)、回置原地(Return),這套流程簡稱TNVR,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不同動保團體在推行。
2012年成立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將TNVR視為協會重點工作,希望藉此降低遊蕩犬貓繁殖速度,走遍全台偏鄉與離島為犬貓結紮。還記得衝擊篇居民提到時常有人來丟狗的垃圾場嗎?他們會透過自身觀察和訪問居民,找出這種遊蕩犬聚集的地點,架設誘捕籠。
一隻母犬一年生兩胎,一胎平均生下六到十隻幼犬,幼犬滿一歲就有生育能力,優先捕捉母犬,才能提升絕育效率。工作人員會在誘捕籠裡架設自動相機,確認進籠的狗是不是要捕捉的目標。即便現在的科技,已經進展到可以遠端操控關閉籠門,抓狗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為了降低狗的戒心,工作人員布置好誘捕籠後,會把車開到遠處等待,等個三、四小時卻無功而返是家常便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甚至可能要兩、三年才抓得到。
延伸閱讀》走,小島紮貓去!|減少偏鄉流浪貓狗數量
TNVR喊了多年,實際上才剛起步?
2017年,《動物保護法》刪除了遊蕩犬貓進入收容所後,一定期間無人領養就要撲殺的規定,TNVR成為遊蕩犬貓末端減量的少數方法,農委會也開始挹注大量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做絕育,不過台灣之心前執行長劉晉佑卻感嘆:「台灣雖然喊TNVR這麼久,但我要說,台灣其實根本還沒有在認真TNVR,我們才正要開始學怎麼做絕育而已。」
劉晉佑指出:「我們必須把經費放在繁殖風險高的遊蕩母犬,可是常常公狗一起做、家裡的小型犬也一起做,沒有把錢花在刀口上。」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也觀察到,野犬因為捕捉耗時,少有單位主動捕捉:「假設某單位立下目標一年要結紮兩千隻,但可能一隊人一個月在野外只抓到一隻,這樣沒辦法達標,所以常見的做法是請民眾把自己的貓狗帶來結紮」,這樣雖然可以快速達標,卻也造成野外的狗沒人抓、一直持續生小狗的漏洞。
陳貞志表示,想藉由TNVR讓遊蕩犬族群有感減少,有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是絕育比例要達到80%以上,第二是要持續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只做一年,即使絕育比例達到80%,但隨著有絕育的狗死亡、新的狗遷入,這個比例很快會被稀釋掉,很多國家的研究發現,到了第四年,大多數個體又回到沒有絕育的狀態。」
絕育的速度,必須超過遊蕩犬繁殖速度,但劉晉佑觀察,政府機關在編列相關經費時,時間常常不連續:「常常年頭跟年尾是空窗期,那沒結紮到的狗就在空窗期繼續繁殖,或是做到一半錢不夠了,剩下的就沒做。」
經費要多少才夠、比例有沒有達到80%以上,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都是要先知道某個區域到底有多少狗。因此台灣之心在進行TNVR前,會先調查當地遊蕩犬族群、做個體辨識。他們看見TNVR過去的問題,也希望了解採用科學化的執行方式成效如何。
是「TNVR無效」,還是「只做TNVR無效」?
2020年起,台灣之心以苗栗、台中的石虎棲地為核心,進行「全面絕育」計畫,不僅捕捉野外的遊蕩犬,也逐戶家訪,找出放養或飼養在戶外的母犬進行絕育。同時,屏科大研究團隊開始在苗栗通霄鎮、苑裡鎮、台灣之心執行TNR的三個里,進行遊蕩犬族群調查。
研究人員每隔一到兩個月會騎著機車,把看到的每隻狗都記錄下來,進行個體辨識,藉此估算族群數量、絕育比例,並且透過家戶訪查,追蹤這些狗是否死亡或遷移。調查進行三年來,發現樣區的母犬絕育率停留在60%左右,研究人員分析絕育率難以提升的主因,包括因棄養或送養,不斷有未絕育的狗遷入,以及部分放養家犬的飼主不願為犬隻結紮。
陳貞志強調:「國民教育很重要,如果你只想養一、兩隻,那就早點幫狗做絕育;另外我們的寵物登記制度已經很多年了,但有沒有適當的稽查?這是在政策管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做再多TNR、花更多資源,都不會有效果。」
2018到2021年,台灣之心也曾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做TNVR,成功把母犬絕育率拉到80%以上,後續由清華大學研究團隊進行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狀況調查。計畫主持人顏士清表示:「相較於中山大學2018年期間在壽山調查到100隻幼犬,我們只發現1隻幼犬,所以絕育計畫抑制出生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可是我們卻看不到整體族群量有顯著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壽山鄰近的公園、工廠、停車場有很多遊蕩犬,牠們隨時都會遷入國家自然公園。」
台灣之心過去曾在澎湖執行浪貓TNVR,有效減少當地貓口,但台灣本島不像離島是相對封閉的空間,難以避免新的犬隻移入,導致整體絕育率很難達標。既然如此還該不該繼續做TNVR呢?
顏士清強調:「其實抑制出生還是得做,我的重點不是只有批評TNVR無效,重點是不能只靠TNVR,要搭配其他手段,包括移除安置、控制遷入、加強飼主責任等通通都要做。」
《動物保護法》很早就規定不得棄養寵物,但過去並沒有落實執法,根據2011年監察院糾正報告,有19個縣市長達四年棄養罰單掛零。2015年《動保法》修法後,若飼主讓家中犬貓任意繁殖,又未申報免絕育,可處五到二十五萬元罰鍰,但實際裁罰數量也偏低。
農委會表示,近年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量,已經有所提升,2022年分別有五百多件與一百五十多件。不過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不諱言,飼養觀念的落差,是執法上的一大挑戰,「有些行為第一線人員不見得完全能罰得下去。」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統計,在各縣市盤點出的遊蕩犬熱區範圍內,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都是零。
長期投入遊蕩犬絕育的動保團體,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觀察,鄉村地區不少四、五十歲以上的飼主,都不知道有這條要為犬貓絕育的法規,「這在處理遊蕩犬問題上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這些母犬養在戶外,即使有鍊住,一旦發情很容易就會配對懷孕,生了一窩小狗飼主無力負擔,就到處分送,這些拿到小狗的人因為沒有經過篩選,八成也不會是負責飼主,養到不想養了往外一丟,新的野犬就出現了。」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分析。
R回原地?生態敏感區適合嗎?
如果在進行TNVR的同時,能把飼主責任這源頭的漏洞堵上,或許就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問題在於,即使絕育率達標,原有的遊蕩犬族群可能也要經過至少十年以上,才會自然消亡,絕育後回置原地的犬隻仍可能攻擊野生動物,要每年重覆捕捉重新施打疫苗也很困難,因此也存在傳染疾病給野生動物的風險。對於已經有區域性滅絕可能的壽山山羌、極度瀕危的石虎而言,可能等不了那麼久。
顏士清認為,像壽山這樣的生態敏感區,最好的做法是將犬隻移除安置,依照他的模擬結果,在維持現有85%絕育率的前提下,每年最少要移除一百隻,才能讓遊蕩犬數量降到最低點。他說明:「一百隻其實是個虛擬值,因為我們在半屏山可以有效確認,一年後有多少隻狗移入,但壽山沒辦法,因為壽山範圍太大,所以我依照半屏山的數字再低估一些,才變成這個一百隻,所以搞不好還是低估的。」
2022年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愛狗人協會,在野生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誘捕遊蕩犬,抓到的狗不再回置,而是收容後設法送養。管理處副處長洪啟源說明,限於經費,只能先設定一年移置60隻的目標:「狗抓到之後帶回去收容,每天飲食用度都需要錢,其實我們給委託單位的錢不夠,他們還要自行募款。」
台灣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認為,壽山犬隻移置最大的難題不是收容,而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非常難誘捕。志工林銘祥補充,如果使用吹箭麻醉,在麻醉生效的三到五分鐘,狗如果往樹叢裡衝,很難找到牠們。此外壽山獼猴很多,有時誘捕籠抓到的不是狗而是獼猴,甚至還有不願狗被抓走的民眾,會刻意把誘捕籠裡的狗放走。
種種困難下,截至2022年10月,壽山只移置了20隻左右的狗。雪上加霜的是,壽山還有一個因素會吸引狗源源不絕地遷入,那就是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