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沙|七股潟湖延壽記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二十多年前,台南七股潟湖躲過濱南工業區開發,保住原本的養蚵產業,也發展起生態旅遊。然而潟湖的沙洲往內陸移動,導致淤積,潟湖面積逐漸縮小。想保護潟湖,首先要保護沙洲,想保護沙洲,最大的挑戰,是怎麼把沙留住。

「出來就收蚵或巡一巡看能不能收了。」今年五十多歲的黃智育,從父親手中接下蚵田,數十年來細心照顧。七股潟湖有青山港汕、網仔寮汕、頂頭額汕,三座沙洲屏障,海水從潮口內外流通,造就半淡鹹水的生態系,潟湖內風浪平穩,先民立起蚵架,造就今日蚵田景象。

水域面積約1000公頃的七股潟湖,像個聚寶盆,目前記錄到125種魚類,有3種是國際上列為極度瀕危的魚種,冬季更是候鳥的重要驛站。這樣一個生態豐富、產業富饒的環境,二十多年前,曾面臨開發壓力。1990年代,東帝士和燁隆集團提出的濱南工業區,計畫開發七輕石化煉油廠、大煉鋼廠與工業港。

這項計畫影響巨大,遭到居民強烈反彈,在2006年宣告停止。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七股潟湖真正被保護下來。養蚵產業每年有上億元產值;遊潟湖、烤蚵的旅遊活動,在疫情前也穩定發展,許多人的生計仰賴七股潟湖。

雖然避開了大型開發,大自然運行的力量,持續影響著它,護著潟湖的沙洲,被稱為鯤鯓,就像一條大魚,一直都在變動。

沙洲的沙,一部分來自季風,一部分來自溪流,曾文水庫興建之後,來沙量減少,加上漁港興建的突堤效應,沙洲不只有垂直的沙量變化,還有水平空間,持續往東、往南漂移,向內陸退縮。

台南市水利局主任秘書蔡國銓說,從航照圖看見,1994年到2009年,每年大概有50公尺的退縮。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林宗儀說明,由於內陸側已經興建堤防,一邊動一邊不動,導致潟湖越來越小。

養殖區域就在潟湖北邊的周萬松,一家三代都在七股養蚵,一部分蚵田因為青山港汕內移,而沉在海裡,還在潟湖內的蚵田,也被埋了不少。

淤積最明顯的區域,就在青山港汕東側。再加上沙洲之間,原本有兩個潮口,現在只剩一個潮口,水循環變慢,泥沙的流動變緩,七股潟湖逐漸淤積變淺。

淤積影響養殖,蚵農向台南市政府陳情,台南市水利局陸續在六孔碼頭附近的航道與南潮口進行清淤,清淤的沙正好拿來補沙洲。水利局主任秘書蔡國銓說明,近幾年運用柔性工法,把抽出來的沙裝進沙腸袋,放在沙洲兩側做保護,希望能讓沙洲培厚加高。

畫面提供:台南水利局

目前沙洲的復育有93公頃,抽沙120萬立方公尺。近十年投入3.3億元經費,青山港汕退縮有延緩,2012年到2016年 每年退縮量是6公尺,2016到2020年後續監測,呈現穩定狀態。

想辦法把沙留住,不是最近才努力做的事,2007年,當時的台南縣政府,就曾經舉辦「手牽手護沙洲」活動。十多年後,水利局沿用圍籬定沙,另外加鋪稻草、植生綠化。青山港汕因為侵蝕嚴重而變窄,颱風天海浪會直接打上來,植生則選擇匍匐類的沙灘植物為主,能耐受海浪、高鹽分與強風。

畫面提供:台南水利局

另一座網仔寮汕,台江國家公園為了保護遊憩設施,在臨海側,嘗試用木樁來消能。

想辦法與海浪拼搏,因為侵蝕作用不但使得沙灘退縮,也傷害到沙洲上的防風林。台江國家公園環境維護課課長呂宗憲說,網仔寮汕上面本來有很多樹,十年前,包括青山港汕,有滿滿的防風林,結果現在一棵樹都沒有。網仔寮汕的樹也少了很多。

數十年前種植的防風林,以木麻黃為主,因為不怕強風、鹽沫,生長快速。前線倒下的木麻黃,用殘軀保護著僅存的防風林。即使是在海浪打不到的地方,壽命僅有數十年的木麻黃,也已經老化。樹林中的底層,台江國家公園計畫與慈心基金會、民間企業合作,進行補植。另外在網仔寮汕最窄處,原本有樹林但現在裸露的地方,圍籬定沙來種樹,慈心基金會要在三年內種下七萬棵。

圍籬定沙與植生,只能護住一些表層的沙,但無法改變沙洲退縮與內移的趨勢。林宗儀以土石流為例說明,土石流崩塌,樹都跟著下來,因為移動面不是在種樹的地方,沙洲也是如此。

自然之力無法擋,沙洲退縮、內移、潟湖淤積與海面上升,依然考驗著七股。台南市水利局每年編列2000萬元經費,持續做維護,努力把沙留著。

天地萬物,從來沒有靜止不動,七股潟湖的前身是廣闊的台江內海,它也是從變動而來。隨順自然力,這些為七股潟湖延壽的方式,能產生什麼效果,就留待時間來印證了。


 

集數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