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二階環評」關鍵字
光電馬頭山|穿山甲及陸蟹棲地受衝擊?
高雄馬頭山生態豐富,在抗爭廢棄物掩埋場之後,新的開發案又來,這次將要興建光電場。原本以為雨過天晴,可以推動地方發展的居民,再度團結起來,走向抗爭之途。
馬頭山風雲再起|居民憂開發案破壞水源生態
高雄旗山的馬頭山地區,有著綠色山林的多元生態,過去面臨掩埋場開發,當地居民不斷抗爭。但是掩埋場開發案未結束,又有新農業循環園區開發案,其中包含容納五千頭豬的養豬場等設施,居民再度展開抗爭,守護自己的家園。
東豐快有爭議|疑點未釐清前環評已過
東豐快速道路做為聯絡豐原到東勢的道路,爭議不斷,甚至通過環評,道路蓋一半,結果環評撤銷,一切重來。2019年啟動二階環評,支持者希望加速計畫通過,抗爭者不反對道路開發,但是希望變更路線,讓開發案陷於爭議之中。
有機專區的明天|橋頭科學園區進駐
位在高雄市橋頭區的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在農民苦心經營下,好不容易荒地變良田,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卻因為橋頭科學園區的劃設,面臨被收回的命運。未來這片土地與農民該何去何從?
追討程序正義(五)|環評如何落實公民參與、評估健康風險?
「你有三分鐘」。中科三期專案小組主席、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在2010年8月25日中科三期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請后里鴨農許金水發言前,言明發言只有三分鐘。
追討程序正義(一)|引進環評制度,是把關環境還是政策背書?
民國83年12月30日,我國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法,由環保署組成環評委員會,透過程序透明化和民眾參與,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案,都應該在事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達到預防而且減輕環境破壞。但是從中科三期、中科四期、蘇花改的案例來看,環評制度卻被質疑淪為政策背書的工具。外界甚至以「環評已死」來表達對環評制度的不信任。究竟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如何才能重拾民眾對制度的信心?環評制度未來又該如何走?...
追討程序正義(二)|中科開發案一階環評匆促過關,爭議是否釐清?
從后里三線路轉進四月路,就是后里花農陳欽全的家,沿途香水百合、劍蘭、文心花田,點綴后里別有一番風情。65歲的陳欽全高農畢業,因為愛花,退伍後回到故鄉開始種花,是后里最早種花的農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