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三百年|珍稀鹵蕨如何重回淡水河?

採訪 / 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陳樂晞
剪輯 陳樂晞

看起來有點像砂紙,這是稀有植物鹵蕨的孢子囊群,生長繁茂的身影在淡水河畔沐浴著陽光,這樣的景象曾經消失三百年。眼前的鹵蕨,又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呢?

鹵蕨生長在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之間,與紅樹林混生,三百多年前,淡水河就有鹵蕨的紀錄,它們也分布在屏東佳樂水、台東關山與花蓮羅山的泥火山環境。

台灣鹵蕨分布。

新生嫩芽像是小小的問號,鹵蕨是台灣原生的蕨類,植株高度可以達到200公分。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郭城孟,曾在英國看過來自台灣的鹵蕨標本,其中一件就來自淡水河。為什麼鹵蕨會從淡水河消失?這部分沒有研究資料,只知道三百年前曾經有過。

鹵蕨是台灣原生蕨類,新生的嫩芽像一個小小的問號。

2012年,台北市水利處進行社六濕地營造工作,計畫將淤積的河灘地,打造成環境教育場域,當時負責的建築師陳江河向水利處引薦荒野保護協會的陳德鴻,在社六濕地設計階段,就把鹵蕨復育納入思考。水利處長陳郭正表示,當年一拍即合,這個緣結下十幾年,希望水利單位也可以對生態盡一點心力。

2004年,陳德鴻和好友發現花蓮羅山的棲地在進行整治,趕去搶救,將鹵蕨分株帶到萬里庇護站,2012年再從萬里移到社六濕地。

延伸閱讀》水生植物的諾亞方舟|搶救、復育的中途之家_萬里庇護站

社六濕地設計階段,就把鹵蕨復育納入思考。

春天的陽光灑在身上是溫暖的,這些志工今天要做的事情,對稀有的鹵蕨來說也很溫暖,他們要幫鹵蕨進行「逆境排除」。鹵蕨生長的位置就在高潮線上,這個區位也是蘆葦喜歡生長的地方。除了蘆葦,還有外來種植物需要排除,被稱為綠癌的小花蔓澤蘭,會攀附到鹵蕨身上,遮擋陽光,影響鹵蕨生長。志工拿起鐮刀,細心移除鹵蕨旁邊的植物。

延伸閱讀》熱解小花蔓澤蘭|把綠癌變綠金

志工幫鹵蕨進行「逆境排除」,移除旁邊的蘆葦和小花蔓澤蘭。

當旁邊的空間清理出來,鹵蕨植株神清氣爽,社六濕地最初只種了四棵鹵蕨,透過人工分株與自然落種,現在已經有兩百多棵。就著這份旺盛的生長,陳德鴻計畫建立第二個鹵蕨植群,帶著志工進行分株。透過分株來增加族群數量,是為了讓它們的自然繁衍能更順利。陳德鴻說,大孢子跟小孢子要結合成為配子體的時候,如果族群量夠大,孢子相遇的機會才會更多。

社六濕地最初只種了四棵鹵蕨,透過人工分株與自然落種,現在已經有兩百多棵。

社子島雙面臨河,社六濕地在淡水河畔,另一側,基隆河畔的是社子島濕地,分株的鹵蕨就運到這裡,由志工與負責養護濕地的台北市水利處,合作種下。平時沒有志工的日子,水利處員工必須扛起照顧責任。

志工排成人龍,把分株的鹵蕨送進社子島濕地。

台灣的原生植物有4000多種,蕨類有600多種,當中稀有蕨類高達228種,鹵蕨就是其中之一。每種植物都有屬於它的一席之地,幸運的鹵蕨找回了它在淡水河的位置,它與水筆仔的關係是什麼?與灘地上的招潮蟹、彈塗魚、鳥類、齧齒類有沒有依存關係?隨著鹵蕨穩定生長,其間奧妙就能找到答案。

延伸閱讀》尋回灘土:淡水河紅樹林擴張的困局

集數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