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寮社區的馬卡道追尋|找回失落的馬卡道文化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屏東平原上,住著一群馬卡道族人,歷經顛沛歲月,漸漸失去身分認同。隨著夜祭舉辦以及社區發展,馬卡道族人開始走出新的未來。

國小學生努力奔跑,展開馬卡道祭典中的走鏢活動,傳說過去族人都是擅長傳遞書信的飛毛腿。馬卡道族原本居住在台南與高雄交界,因為戰爭被迫遷徙到屏東平原,展開隱姓埋名的流離生活。

十多年前,高樹加蚋埔和萬巒加匏朗社區的馬卡道族人,陸續恢復夜祭,追尋文化傳承,萬巒的老埤社區也從2015年開始,在每年農曆10月15日舉辦夜祭。

夜祭開始,族人前往水源地進行請水儀式,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接續老祖祠供奉祭品,邀請祖靈降臨,參與夜祭。儀式中耆老吟唱快失傳的歌謠,向祖靈表達心聲。族人以黃荊製作頭冠,裝扮祭典服飾。老埤馬卡道文化協會理事長潘燕寶表示,恢復夜祭除了有文化復振的意義,也有獲得身分、爭取土地的目的。

老埤社區附近的隘寮社區,也有馬卡道族人居住,隘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玉燕已經多年回來尋根,參與夜祭。社區位於隘寮溪旁,曾數度水患,居民被迫遷徙,定居此處。潘玉燕擔任理事長後,推動社區發展,找到傳統植物,發展文創產業。黃荊又名埔姜,是生長在荒地的先驅植物,早期平埔族群做為祭祀頭冠,或曬乾燃燒驅趕蚊蟲。並且一再研發,製成現代燃香,成為文創商品。

黃荊開發出許多商品,讓社區在文創發展、長輩照顧等事務,不斷獲獎,成為其他社區參訪對象。這裡同樣面臨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於是透過產業發展,吸引青年進駐。

大武山下,散居著馬卡道族群,歷經戰亂遷徙,面對災害流離,長期隱藏部落身分後,族人開創未來,追尋傳統的部落文化。

地點
集數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