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 藝術之路|把家鄉的文化留下來

採訪 / 撰稿 葉明蘭
攝影 / 剪輯 張光宗

台東池上是國內冠軍米的搖籃產區,其實二十多年前,除了開始追求嚴謹的種稻品質,也希望打造農村成為藝術之鄉。隨著時間流轉,池上米維持高品質,池上鄉的文化氣息,也越來越濃。

梁正賢是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重要推手,三十多年前退伍回到家鄉,當時國內稻米正面臨即將加入WTO的嚴峻挑戰,做為在地米廠第三代,他不斷思考池上稻米的未來怎麼走。一開始試種有機米,接著到日本參觀MOA自然農法後,決定推動產地證明標章。歷經多年虧損,2003年有機米銷售轉虧為盈,2005年鄉公所發出第一張池上米認證標章,多年來,池上米拿下多屆冠軍米肯定。    

稻香與藝術結合 打造專屬池上的優雅生活


米廠第三代梁正賢保留展示早期木製土礱。

梁正賢提供穀倉空間展出在地藝術。

當年參觀MOA時,梁正賢對於當地的美術館也有深刻印象。當米廠碾米設備更新後,早期的木製土礱,選擇保留下來,公開展示。以前的公糧糧倉,也整理出來成為在地的藝術館與公共空間。他表示,種農產品不只是為了賺錢,也要讓栽種者能夠優雅的在地生活。

延伸閱讀》農民起意|台東池上的正向力量

當梁正賢一群人為池上稻米尋求出路時,池上與書法藝術的關係,同步醞釀。也是二、三十年前,還是國中老師的蕭春生,因為陪伴小孩寫書法,進入了書法的世界。當時池上找不到老師,他到處找帖,也和一群熱愛書法的在地民眾成立書法社。

退休教師蕭春生二、三十年來致力推廣書法。

多年來,寫書法的風氣在池上持續發展,也漸漸成為在地另一種風景。來到池上車站,站內到站外,展示著書法社與學生的作品。平時漫步在街頭,抬頭還能看到專屬池上的書法路牌。

池上車站展示書法社以及學生的書法作品。

稻浪裡迴盪部落傳統歌謠  保留文化的根

池上在地喇密特文化藝術發展協會,傳承部落傳統歌謠。

池上的文化底蘊非常多元。喇密特文化藝術發展協會也是成立多年的社團。每週一次聚會,已經進入第十三年。協會第一屆理事長,已經八十歲還是持續參加活動,他說當年很希望保留部落的傳統歌謠,因此號召族人成立協會。

池上鄉原住民以阿美族為主,1862年,恆春地區阿美族為尋找生存空間,翻越海岸山脈,先抵達花蓮,後來移居大坡池附近,是第一批來到池上的阿美族。取名喇密特,阿美族語-「根」的意思。雖然多數成員已經超過七十歲,不過對文化傳承依然充滿活力,經常受邀參加表演,也將傳唱的歌謠紀錄下來。

部落裡的傳統文化,在後代族人努力下,減緩流失腳步;街道巷弄中,指引方向的路牌,有著書寫者的心意;特有的一望無際,將近兩百公頃的稻田,被有意識的保留;訴說的是,土地上的一群人要把未來帶向更美好的故事。

集數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