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造】農村是座美術館|土溝農村美術館的故事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高高的巨農,聳立鄉村之中,宣示土溝農村美術館的精神。一群年輕人來到農村,陪伴居民尋求未來發展。一路至今,未曾遠離,駐村融入社區,他們不只成就農村的美麗風景,也溫暖人生的美好希望…

秋天,台南後壁的稻田,一片金黃色,農民忙著收割。八十歲的賴如,家住後壁土溝里,家族世代務農。在這個農忙時刻,他走出家門,卻不是要到田裡,而是要去做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

賴如走到家族三合院老房子,老照片紀錄著過去風華,至今已經荒廢一段時間。沒多久,一群年輕藝術家來到,開始教導老人家們製作噴畫,要讓賴如的老房子,成為一個藝術據點。

老人家們努力畫出心中有關故鄉的圖樣,再慢慢雕刻成噴畫模具。賴如拿著模具,開始在牆上噴畫,其他老人家也在牆上噴畫,老鼠、鴨子,各種動物躍上牆面。原本閒置的老房子,透過噴畫藝術,打開大門,換上新風貌。

後壁土溝推動社區營造,已經有十多年,一群台南藝術大學學生,以農村美術館的概念,幫著社區協會,一路創作,陪伴至今。賴如擔任社區協會成員,看著學生的努力,心中相當感動。當初學生團隊的成員,也結合過去推動社造的經驗,畢業後在社區開起工作室,還有成員被選為在地營造協會理事長。十年過去,大家開始思考,農村美術館未來該如何走下去?於是有著新想法。

改造閒置空間後,他們希望引入藝術家,擴大創作團隊,於是推出耕耘藝術現地創作的行動,透過提供創作、銷售平台的觀念,讓更多藝術家留在土溝。

王國仁是駐村藝術家,畫風自由狂野,作品常到國際展出。在土溝,他結合農村植物,創作許多畫作。王國仁喜歡鄉村的友善,帶給他許多感動,提供許多創作靈感。

隨著鼓聲敲擊,暗房中螢光閃爍,這是另一位駐村藝術家劉主揚的作品,利用音樂與光影的複合藝術。他是音樂創作者,為了完成夢想,辭去工作,來到土溝專心創作,為農村寫出動聽歌曲。

有了專業藝術家的協助,土溝農村美術館也希望培育未來藝術家,透過和附近學校的結合,帶學生到台東比西里岸部落生活,創作版畫。台南樹人國小一直推動版畫藝術,吳鴻滄老師是指導老師,也是重要推手。現在帶著學生製作比西里岸版畫,透過藝術展示孩童的想法。土溝特別整理了專屬展示空間,展示學生的版畫作品,吳鴻滄覺得這對孩子是很大的鼓勵。

慢慢的,農村美術館的作品越來越多,他們希望來訪遊客,都能成為認同理念的朋友,拜訪作品,也能親近農村。藝術團隊的經費來源,從早期的政府補助到募款行動,他們思考透過售票制度,讓財源獨立,社區能自行運作。

農村美術館中,常能見到許多年輕身影,他們都是附近的青少年,進入團隊幫助故鄉發展,張文杰從國小就開始參加。從跟著玩到擔任行政、組織志工,近十年的參與,影響他的志向,努力考上營造設計科系,希望未來也能留鄉發展。

土溝農村美術館的行動,為地方帶來人潮,街上一些小店紛紛開幕,更多老屋空間被利用。但是藝術團隊不希望太多人潮,走上老街夜市化,他們希望進駐的商家,都要有協助社區的想法。

農村美術館持續開展中,讓整個農村充滿藝術氣息,但常常有人問,在農村搞藝術,對農民有何幫助?團隊成員表示,幫助農村,應該是為農村創造更多可能性。

堅持的團隊、打開的老屋、進駐的藝術家、來訪的好朋友、熱情的新生代,土溝不斷向前進,讓農村是座美術館,更是一個能優雅安居的好所在。

集數
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