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澎湖湖西鄉北寮村奎壁山踏浪,吸引無數觀光人潮。遊客等待退潮,像摩西過海般,走過潮間帶,爬上奎壁山。但是在來往之際,途中的南寮社區,卻總是被忽略。位於澎湖東北角,早期南寮和北寮合稱龜壁港社,各自立村後,北寮靠海岸,發展漁業,南寮靠內陸,發展農業。觀光興起後,北寮因踏浪出名,南寮必須找尋新出路。
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有擇,思考社區沒有獨特自然景觀,就想加強農村文化,讓人看見不一樣的南寮。他開始推動社區再造,利用拓建道路,拆除老屋遺留的咾咕石,修復村落旁的圍牆。在社區內留有連棟的歷史建築群,但是隨著屋主搬離,老屋崩塌,雜草叢生。社區居民於是發起整理工作,修復老屋,重現代表村落的歷史建築。
在逐一修復硬體建築後,陳有擇參與社區再造計畫,引進解說訓練課程,鼓勵居民不要害羞介紹自己的家鄉。澎湖村落早期有著烹煮鮮魚再保存的傳統文化,社區於是依照過去樣貌,重建煮魚的大鍋灶,並且重製俗稱「風櫃」的送風機,由居民示範早期如何將風櫃裝上火灶,並以人力拉推送風,幫助火勢。
南寮村長趙嘉協,退休後回到故鄉,思考恢復傳統農業文化,希望讓南寮成為澎湖的生態農業社區。這裡的農業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影響,過去發展出「菜宅」的農業模式,利用石砌圍牆,保護農作,不受季風吹襲。菜宅的型式,從小型的庭園式矮牆,到大型的農場式高牆,考驗砌石師傅的技術。
利用家族原有的菜宅農地,趙嘉協建立了農場,在農場內打井設置水源,面對澎湖的強風,連灑水都是一門學問,因為一不注意,水就會就被風吹散。他第一年耕種,發現砂質土地養分充足,不會妨礙種植,加上有海洋隔絕,農作沒有太多蟲害。最大的問題,還是冬季季風,不僅強勁到會吹倒農作,甚至挾帶海水濕氣,能鹹死農作,於是他開始建立簡易棚室,擋風防鹽分。
在村落中,社區再造和生態農業計畫分別進行,還有個更特別的,是為了傳承廟宇的信仰文化,鼓勵村中孩童,學習澎湖獨特的小法文化。透過法師咒語和儀式鼓樂的學習,將文化延續下去。
趙嘉協的生態農場越來越穩定,開始有許多收成,並且打出品牌。後來他嘗試在農場內飼養蜜蜂,生產蜂蜜,成為澎湖第一位養蜂人。澎湖有許多野花,一箱箱蜂巢前,可以看見蜜蜂們忙碌的帶回花蜜。趙嘉協主要的想法,其實不是收蜂蜜,而是讓蜜蜂能授粉,促進區域農作成長。
幾年來,趙嘉協嘗試各種作物,同時鼓勵居民復種農地,他也發展出不同的季節作物,讓農場四季都能收成。他打造澎湖生態農業,恢復村落傳統農耕,而人生的最大收成,是遠離故鄉的子女,願意回到故鄉,家人團圓,一起奮鬥。
在長期努力下,南寮社區不斷創造新的機會,也拿下社區環境改善工程金質獎等獎項。居民感到光榮,更加勇於介紹家鄉,各個都是最佳解說員。社區走出自己的風格,讓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有擇更加堅定,不要村落變成喧囂的觀光區,而是成為環境教育場所,讓所有遊客重新認識澎湖,看見村落的美麗。
在澎湖,有一個不一樣的南寮社區,如果一不小心,忽略的經過,那麼到澎湖旅遊,就會錯過一個美麗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