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生態調查」關鍵字
「調」魚大賽在深溝|喜歡撈魚、釣魚也能成為公民科學家?
七月盛夏,在宜蘭員山鄉一處湧泉池,一群大人小孩在這裡戲水消暑,也有人拿著網子嘗試撈魚,原來這些人是「深溝釣魚大賽」的參賽者,他們比的不是誰能釣到最多魚,而是誰能在大賽期間內,觀察記錄到最多種類的水生生物。
從破壞到修補與溪流共好|野溪整治的自然解方
台灣的河溪整治,陸續發生破壞生態的問題,環保團體提出生態檢核、承洪韌性、自然解方等觀念,作為因應災害與保護生態的做法。什麼是自然解方?應該如何思考?並且如何進行?成為政府與民間必須共同學習的課題。
在稻田裡護海洋|花蓮新社農民轉型有機耕作
如果要說起,台灣最早過著斜槓生活的一群人,噶瑪蘭族肯定是其中佼佼者。傳統的噶瑪蘭族人既是農夫也是漁夫,每年二到四月忙完農事,四月就開始出海捕飛魚、抓龍蝦,而這樣農漁兼顧的傳統,在花蓮新社部落一直延續著。
火山浮石漂流記|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你這樣撈,也一個禮拜了吧?」 「不只喔,十幾天了。」 「看這個有多重,我們都有自備,都有腰帶,沒有腰帶不行啦,你看都是用手的力量。」 停滿船舶的漁港,放眼望去一片土黃,滿滿全是火山浮石。數名工作人員正拿著類似撈魚網的工具,在岸邊打撈。只是再怎麼撈,浮石依然日日漂進來,撈也撈不完。究竟這些火山浮石是從哪裡來的? 根據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的模擬系統推估,今年8月中旬,...
迪娜的豆豆田|布農族的豆類耕作文化
「你們懶惰就吃不到豆,認真才有東西可以吃。」上了年紀的高春妹,在種滿豆類的田裡,回憶著媽媽從前說的話。布農族尊稱女性長輩為迪娜,她們習慣在住家附近種植經常吃的作物,最特別的是豆類。世代傳承,布農迪娜的豆豆田,有著外地沒有的品系,閃耀著如寶石般的美麗。
草山牛蹤:擎天崗水牛群
隔著欄杆,抬頭張望,來到陽明山擎天崗大草原的遊客,最期待的就是看見牛兒現蹤。這裡的牛來自何方?有人放牧,或者是野生動物?牠們在山間生活的蹤跡,正一一解開。
太平島.不太平 |南沙群島的紛擾
「南沙」,或許你聽過這個地名,但是到過這裡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南沙群島是由兩百多座島礁所組成,其中面積最大的太平島以及北邊的中洲礁是屬於台灣的領土,目前南沙的太平島上,正在進行機場跑道的興建工程,這項工程也引發了各方的爭議,讓太平島不再太平。
雪鄉‧合歡|在高山努力保護生態的研究者
合歡山---台灣的雪鄉,在一片柔白的雪花世界中,贏得許多遊客的讚賞。但是合歡山不僅只有白雪的美景,更藏著許多綠意昂然的生態景觀,在孤冷的高海拔山區裡,堅毅地生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