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棲蘭山的鴛鴦湖自然保留區,屬於台灣中海拔的森林,以檜木為主,除此以外,它還有一個相當特別的溼地,以及多樣的雲霧樣態,因此設立了永久樣區以及一個長期生態研究站,目前台灣類似這樣的研究站一共有5個,不過與這兩年來備受爭議的檜木森林有關的,這是唯一的一個。
然而,檜木林的研究資料很少,研究站已建立了5至7年的調查,謎一樣的雲霧中,透露著活化石的神秘氣息,這些從6500萬年前就延續至今的檜木族群,究竟與雲霧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因緣?
中研院植物所研究人員賴宜鈴說明,屬於裸子植物柏科裡面的檜木屬的檜木,全世界大約只有6種,台灣就有紅檜和台灣扁柏兩種,其中紅檜更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除了台灣以外,日本、加拿大與美國也有,沿著太平洋沿岸分布在潮溼的山谷或海邊,而台灣的檜木更是離不開終年雲霧繚繞的盛行雲霧帶。
2000年7月開始,鴛鴦湖長期生態站的研究人員,想要了解雲霧這一項重要的環境因子,因為過去從沒有人做過,他們便自行設計,並且以克難的方式利用回收的廢鐵,搭起被他們稱為無敵鐵金剛的氣象資料站。研究人員張世杰推測,雲霧帶來大量充分的水氣,讓生物可以生長,附生植物可以保住水氣,提供扁柏小苗著床與長大的環境,因此等於是雲霧供給苔蘚,苔蘚供給檜木森林。
雖然台灣的生態研究一向冷門,但是與十年之前比起來,其實整個環境有顯著的改善,因為一群學者的努力奔走,國科會從十年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陸續在台灣設立了4個長期生態研究站(簡稱為LTER),包括福山、關刀溪、塔塔加和南仁山,而鴛鴦湖的研究站由中研院獨立出資,因此和其他4個研究站比起來顯得較為孤立,無論如何,學者們仍然以莫大的熱情推動著研究站之間的合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