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關鍵字

【聲音的旅程】聽見雲霧帶|登上棲蘭山|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11-20

雲霧繚繞的霧林帶,會有怎樣的聲音呢?高達三、五十公尺高的樹冠層上,又有怎樣的聲音?

走進苔蘚綠世界|種植熱潮背後課題

2024-10-27

綠色苔蘚生長在森林與城市,現今走入家庭,成為療癒的苔盆植栽,或進入店鋪,化為綠色經濟的景觀苔缸,苔蘚變成熱門關鍵字。在苔蘚熱潮下,有一群人進行生態研究和保育推廣,希望人們喜愛苔蘚,更要保護苔蘚。

【零碳經濟6】森林碳匯是什麼?種樹也加入碳交易市場?|ft.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我們的島Podcast

2023-12-27

種樹到底對減碳真的有用嗎?不同樹種的固碳能力會有差嗎?植物都能有碳匯嗎?

《週三來聽島》龍貓、冰原歷險記、炒栗子|見識橡實與殼斗科的無限魅力!|ft.《台灣橡實家族圖鑑》作者 林奐慶|我們的島Podcast

2023-11-04

無論是街頭零嘴糖炒栗子,還是在電影《龍貓》與《冰原歷險記》中,充滿獨特魅力的橡實, 這些都是殼斗科植物的果實。在台灣,殼斗科種類繁多,有分布廣泛的青剛櫟,有在高海拔地區,入秋後就變成金黃森林的台灣山毛櫸,有珍稀頻危的臺灣石櫟,也有台灣最晚發現的特有種加拉段石櫟。

綠能產業園區的移樹爭議|鄰近有機牧場的擔憂

2022-05-30

台南市仁德區港墘農場,種著三萬棵樹木,因為產業園區開發,面臨破壞危機。一群人分工合作進行搶救,希望社會看見樹林的生態,以及對於城市的價值。

大崙尾山整形記|怎樣才算是好的森林?

2021-08-09

台北市的大崙尾山,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也是不少人在此進行自然觀察。2021年三月底,有民眾陸續發現,茂密的林地遭到砍伐,只剩下零星的樹,面積大約10公頃,追溯原因,來自2020年北美館舉辦台北雙年展的「儲回大地的藝術」計畫,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打造生態公園|留給樹、鳥 安居之地

2021-03-29

在人口密集、生活步調快速的都市裡,公園綠地提供了人們放慢腳步、親近自然的好去處,除了人類以外,公園也讓許多生物在水泥叢林中,有一個能棲身的家園,你是否曾經想過,人類眼中的好公園,與生物的需求是否一致?  

巨木森林的攝影進擊

2020-05-04

尋找「撞到月亮的樹」,絕對是個很硬斗的行程,光是攝影器材就多的嚇人,這還不包括,所有人員在山上的食物,為了減輕背負重量,十六天我們都得跟臘肉及乾燥蔬菜相依為命。 每天走的是沒有路的路,睡覺更是走到哪睡到哪,除了把「熱血」交給螞蝗來折抵住宿費,最慘痛的代價,莫過於交給黃喉貂的伙食費。 即使三餐吃不飽也睡不暖,我們還是帶回各種角度的拍攝畫面,尤其此行執行空拍任務的遙控直升機「小白」,讓我們繃緊神經。...

搭一座理解山林的橋──我看《檜木林》與《神殿》

2019-12-02

1896年,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撫墾署署長齊藤音作組團欲攀登玉山主峰,卻誤登玉山東峰,隨行的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採集了第一份紅檜標本,將近八十年的台灣檜木砍伐史就此揭開序幕。1899年,阿里山作業所嘉義出張所書記石田常平,在阿里山發現一片由紅檜、扁柏組成的巨木林,歷經二十多年砍伐後,1935年日本政府在阿里山設置一座樹靈塔,有研究者指出,設置樹靈塔主因並非懼怕樹靈作祟,而更有可能是1934年日本訂定...

與人類世的森林共存的行動方案

2019-12-01

我來到樹林,希望深刻地體驗生活,面對生命的本質,並從中學習它所要教我的事。我不希望到了生命結束時,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 ~梭羅.湖濱散記 2005年我曾跟著促發森林保護運動的賴春標老師走進「扁柏神殿」,彼時台灣三次森林運動已經尾聲,民間團體抗爭結束,政策轉為全面不再侵擾天然林,馬告國家公園最終因為涉及原住民傳統領域而未能設立,賴老師的策略從抗爭轉為教育,希望延續培養一群保護珍貴天然林的種子...

【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丹大之傷

2018-12-17

二十年,能讓嬰兒長成青年,青年走向中年,也能讓中年人步入老年。二十年,對大樹來說很短暫,對台灣的山林來說,卻經歷了許多變化。 二十年來,我們的島持續紀錄山林的重大變遷,有些地方,森林得到保護,有些地方,森林變成菜地,遭受嚴重污染,一直無法恢復。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發生在山林中的那些事…

【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棲蘭跨世紀

2018-12-17

二十年,能讓嬰兒長成青年,青年走向中年,也能讓中年人步入老年。二十年,對大樹來說很短暫,對台灣的山林來說,卻經歷了許多變化。 二十年來,我們的島持續紀錄山林的重大變遷,有些地方,森林得到保護,有些地方,森林變成菜地,遭受嚴重污染,一直無法恢復。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發生在山林中的那些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