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燈光閃耀,生態學者李政璋在屏東港口溪出海口的感潮帶區域,進行生態調查。港口溪是重要陸蟹棲地,溪流中也有許多讓人驚艷的生物。
港口溪橋梁改善工程 卻影響生態
專家眼中的生態寶地,卻因為橋梁改善工程,遭到破壞。為了重修港口溪浮水橋,計畫拆除舊橋建新橋,並沿著橋頭二側,興建幾十公尺的水泥護坡,於是清空原有土坡的動植物棲地。環保律師張怡等人發現時,緊急到場關心,卻引發包商、居民不滿,發生衝突。
橋梁改善工程起因於橋梁會堵住大水,讓農地淹水,屏東縣政府發包施作,想解決淹水問題。問題是,施工處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應該先通報討論,但卻沒有通知,造成破壞後,也僅以開罰處理。生態團體統計,近年恆春半島野溪工程不斷,港口溪流域周遭,就有數十件溪流整治工程。
浮水橋工程即時被擋下,但是清除邊坡和擾動河床,已經影響生態。李政璋強調,野溪的生態重要性,不會輸給大河川,所以必須謹慎面對。張怡說明,如果工程前能溝通,進行生態檢核,找出解決辦法,就不會造成破壞。目前修建工程暫時停工,進行協調,修改原有計畫,尋求補救解決方案。
「承洪韌性」從抗災轉向應災
國內的河溪整治工程,時常傳出危害生態事件,政府與民間不斷舉辦研討會,相互溝通並且制訂方法,將生態檢核導入開發工程中,期待能保護生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提出承洪韌性的觀念,希望河溪整治能從抗災,轉向應災的思考。
延伸閱讀》野溪整治大亂象|誰讓溪流三面光
延伸閱讀》為溪流整治把關│該如何落實生態檢核
「自然解方」修補並且恢復生態
2022年,東海大學舉辦河川治理論壇,提出自然解方的新思維,台灣大學李玲玲教授說明自然解方的理論和執行方式。政府部門參與討論,承諾學習與應用,並簽署推動自然解方的共識。
自然解方不只透過修補方式來防災,更重要是希望能達到恢復生態,在國內算是新觀念,各單位也在摸索學習中。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在台南新化林場的虎源溪整治計畫,就應用自然解方來解決問題。
虎源溪位在台南新化虎頭埤上游,新化林場是重要的集水區,過去每逢暴雨,就會淹水,不僅影響林場,附近居民也受害。過去整治方式,就是不斷築高堤防,擋住大水,但是陳樹群的思考,不是圍堵,而是疏導,利用地形減緩水勢。
新化林場配合自然解方觀念,將部分土地還給河流,讓上游河道變寬,增加滯洪濕地,於是河水流速變緩,不會在河灣處沖擊上岸,淹沒土地。同時利用水生植物鞏固河床,減少泥沙沖入水庫,造成淤積。
虎源溪的自然解方整治方式,不僅達成防災目的,同時恢復河川生態,甚至成為新化林場一條親近自然的步道,可以觀察到不同生物。陳樹群指出,自然解方有一定的原理,但做法必須因地制宜。
從港口溪的破壞到虎源溪修復,不同的河溪整治思維,造成差異極大的結果。如何透過自然解方的思考達成因應災害、修復生態的目的,成為未來修補河溪的新方向。
延伸閱讀》河川原來的樣子|整治工程應考量生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