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rs自然任務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陳志昌

有什麼方式,可以讓人更深入參與自然環境呢?去年年底,資深自然解說志工梁貴梅自美國引進【Bioblitz】進入台灣,透過專家學者協助,以遊戲、解說、調查三階段的方式,帶領民眾走進山林,擺脫走馬看花的限制,重新認識自然生態裡的繽紛世界。這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嘗試,但卻是一般民眾學習保護自然的一大步。

春雨紛紛,一點也不掃興,尤其是小朋友的太鼓表演,讓現場氣氛更加熱絡。西元2007年5月19日,是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的開幕典禮。過去禁止進入的天溪園,特地選在這天開放,由義工帶領民眾,走進園區體驗自然。

在解說志工的協助下,民眾參與各種遊戲,像是「開飯了」,是開園活動之一。義工帶領民眾認識各種植物、撿拾種子。另外,「我的樹」也非常有趣。遊客矇住眼睛,全靠觸覺辨識樹木。摸一摸、按按看,樹的皮膚,都一一被人的雙手記住了。然而,這些遊戲只是前奏,簡單的活動,為的是讓一般人對自然環境產生興趣與熱情。

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要由各種類別的專家,帶著民眾進行生物多樣性普查工作,簡稱為「Bioblitz」。Bioblitz普查計畫的指導老師梁貴梅說,Bio這三個字,代表生命的,可以解釋為繽紛的生命biodiversity,blitz是希臘語,是快速的作戰,意思是參與的民眾,必須在24小時內,由專家、學者、解說員帶領,走入特定地區進行生物多樣性普查。

天溪園內舉辦的「Bioblitz」,是目前在台灣的第二次嘗試。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共有171位的學者、義工和民眾,分別調查園區水質、植物、昆蟲、鳥類以及哺乳類的現況。生態調查,不是專家學者的權利,如果提供民眾有更多參與,民眾對自然的了解,才能更深入。而執行「Bioblitz」的重點,在於詳細記錄當下發現的物種、環境和數量,然後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完整統計。

天溪園佔地八公頃,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區。過去,這裡曾是私人經營的休閒園區,八年前,國家公園封閉天溪園,希望植物可以平靜生長,鳥兒、昆蟲和動物能夠慢慢回來。因為長期避開人為干擾,天溪園復原情況良好,再加上這次Bioblitz普查工作,義工們對環境保育更有信心。

天溪園是一處生態教育中心,並非遊樂區,所以入園前,必須事先預約,入園後,禁止進食。而這次Bioblitz普查計畫,則可以檢視天溪園近年的復育成果,並協助專家走進人群,幫助民眾走入自然。因為雨天的影響,Bioblitz普查計畫成果中,就屬植物組最豐碩。民眾發現了17科共116種的植物,使得天溪園的植物種類紀錄,增加到133科、434種。這也是Bioblitz普查計畫的目的,要讓民眾不再只是體驗自然,而是加入調查自然、研究自然的行列,萌生一股更積極親近自然的力量。

側記

污染事件頻傳、環境破壞不斷,住在台灣,我們還能怎麼辦?是參與環保工作努力改變現狀,還是坐在電視機前逐漸失去信心?或許,Bioblitz給了一個我們思考的方向,因為調查不再只是專家的事,研究也不只是學者的責任,當每個在各行各業打拼的人,都有機會成為專家,也都可以嘗試參與研究過程時,走進自然、認識自然,便不再是件難事,而完成24小時自然任務的工作,也將變成自然保護的中堅力量。

集數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