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生中心」關鍵字
回龜山野|保護區外的保護區?瀕危龜的社區保育行動
「最終還是希望牠能好好回到野外,建立永續的族群。」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蔡繼鋒說。他近年與幾個社區合作,進行瀕危龜野放試驗,這些有居民協助守護的環境,能不能成為法定保護區外的民間保護區呢?
【島在現場】遇見百大入侵種_海蟾蜍|2021.11.14
近日在南投草屯發現百大外來入侵種海蟾蜍的蹤跡,為了搶在族群尚未擴散前做有效控制,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和特生中心展開行動,希望早日把海蟾蜍野外族群移除完畢。 海蟾蜍從哪來?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楊懿如老師表示,來自中南美洲的海蟾蜍,最早是1930年代各國為了防治吃甘蔗害蟲所引進,所以又叫蔗蟾。但沒想到後續卻發現,海蟾蜍的毒性大,捕食牠的生物,往往被牠的毒性所毒死,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澳洲,...
助虎歸山|讓石虎在野外安心生活
「對比以前較少開發的環境,現在石虎的棲地,可能是從前的5%到10%」這是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多年調查的結論。棲地喪失,是石虎最大的危機。目前台灣的石虎僅剩數百隻,每年因為路殺或偷吃雞而喪命的,就有數十隻。在雲豹絕跡之後,姜博仁希望能先止血,「先解決死亡率,讓石虎活下來,就有機會繁衍下一代…」
【熊在人間】籠中餘生|帶傷的台灣黑熊能否重返山林?
保育觀念尚未普及的年代,曾有不少民眾私自飼養野生動物,黑熊也是其中之一。因為遭到查緝,或是黑熊漸漸長大後,民眾照顧不來,只好向保育單位尋求協助。這些不幸落入人間的黑熊,如何度過餘生?在有限的圈養環境,如何改善牠們的身心健康?
望遠鏡裡的公民科學|累積度冬水鳥大數據
聚精會神,透過望遠鏡仔細搜尋,期待和美麗飛羽不期而遇,鳥兒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賞鳥人的目光。每次在望遠鏡中的驚喜發現,只要積少成多,喜愛自然的鳥友,也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好幫手…
石虎不孤單|友善石虎農作
台灣最野的貓,也是最辛苦的貓,因為瀕臨滅絕,石虎被列為一級保育類,卻因為棲息環境大多是民間私有地,成為最需要保育卻又最難保護的野生動物。幸好這幾年有一些轉變,關心牠們的,不再只有第一線研究人員,還有更多人努力想把石虎從瀕臨絕種的危崖拉回來…
石虎需樂園|石虎棲地面臨開發壓力
步履輕盈,目光精準,雙眼間有白色縱線、耳後醒目的白斑,圓點型的豹紋,這是台灣最後的野生貓科動物,石虎。生活在農村與林地交界。有人說,石虎是淺山之王,但在當前的台灣,卻是虎落平陽,名列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牠們數量稀少,僅剩的棲地,卻岌岌可危…
守護草鴞|夜間出沒的猛禽
台灣低海拔草生地,有一種長相很奇特的貓頭鷹,叫做草鴞,圓圓亮亮的小眼睛、白白的臉,像是剖了一半的蘋果,生性敏感害羞加上只在夜間活動,很少有人在野外看過牠的模樣。高雄市野鳥學會長期在中寮山進行生態觀察,意外發現這裡有固定的族群存在,不過最近幾年,卻沒有再發現草鴞的巢位,憂心的他們,決定要展開搶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