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生的木都計畫|木構建築的實用性再進化

採訪報導
嘉義市蘭井街一排七連棟木屋曾經作為旅館使用,後來分別出售,形成獨立店面。

台灣過去曾有大量木造建築,隨著時代變遷,老木屋漸漸淡出歷史舞台,換上水泥和鋼構建築。嘉義有一群人,透過木屋的改造修復,延長老屋使用壽命,推動木構重生的木都計畫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嘉義市蘭井街,街上保留一口荷蘭井,見證開發歷史,日本時代臨近東市場,街道繁榮。街上一家中藥行開設在老木屋裡,房屋保持過去樣貌。蘭井街整條都是木構建築,中藥行第二代店主殷裕祥,回憶居住在木屋的生活,其實還不錯。

嘉義木構建築群 形成木都1.0

南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陳正哲,長期推動老建築保護工作,希望重新恢復木構建築的價值。

嘉義過去鄰近阿里山林場,運用大量木材興建房屋,形成嘉義木都1.0的歷史景觀。南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陳正哲,長期推動老建築保護工作。他發現嘉義木屋數量龐大,成為城市特色。

木造建築與世界接軌 邁向木都2.0

因為建築技術的轉變,木屋的保存問題,加上土地開發利益,木構建築快速消失。陳正哲希望重新恢復木構建築的價值,創造木都2.0的風華,並且在運用自然建材的思維下,接軌世界新趨勢。

蘭井街中藥行的第一代店主殷銘鐘,在藥鋪裡招呼慕名而來的客人。過去老建築是七連棟構造,連棟木屋曾作為旅館使用,後來分別出售,形成獨立店面,木屋隱藏在招牌之後,陳正哲用老屋卸妝思維,讓房屋恢復原來容貌。

蘭井街中藥行的第一代店主殷銘鐘(左二),招呼慕名而來的客人。

七連棟老木屋啟動改造,帶動地區保存風潮。一棟清代歷史建築,保留華麗木雕廳門,以及傳統斗拱支架,也申請老屋修復。工人細心拆除增建的水泥結構,老屋修復採取修舊如舊的做法。

結合都市更新 以修復取代拆除

嘉義市推出「嘉有木屋計畫」,補助老屋修復改造,像是透過木頭外部火燒碳化,防止蟲蛀的燒杉技法。老木屋的改造,重要在保留舊有木構,延續空間利用,像是過去的傳統柴薪舖,現今變成時尚咖啡店。蘭井街、忠孝路附近的街區,成為嘉義市老木屋密集區,大量進行木屋修復改造。

當地傳統柴薪舖,利用燒杉技法將木頭外部火燒碳化,防止蟲蛀。
柴薪舖外觀保留舊有木構,內部空間則改造成時尚咖啡店。

醬油行老闆許錦益,示範以前如何用繩子綁一打醬油,回憶過去生意興隆,這裡曾經是製作蔭油的知名店家。醬油行後來結束營業,家族後代希望修復老屋,保留過去的記憶,未來老屋將交給年輕人去使用,讓木構房屋世代傳承。

曾在當地經營醬油行的老闆許錦益(右二),示範早期如何用尼龍繩綁一打醬油。
醬油行結束營業留下的木構房屋,家族後代希望修復保留。

就像住宅改造一樣,輔導團隊製作各類建築模型,設計符合屋主需求的房屋,只有實用的空間,才能永久被使用與保存。許家老屋透過房屋修復,形成一個新起點,帶動附近老屋加入改造。過去老屋修復,多半屬於文資保護的工作,但是陳正哲的輔導修復團隊,結合都市更新,讓一般民宅以修復取代拆除。(延伸閱讀:父親留下的老房子|沒有文資身分也能自己修老屋)

老屋修復產業 匠師培育成課題

隨著老屋修復數量增加,形成一個經濟產業,但是修復匠師需要培育。

老屋修復因應現代防災法規,必須在結構上做出改變,才能住的安心。隨著修復數量增加,形成一個經濟產業,但是修復匠師需要培育,還要能習慣遊牧式的工作型態。

建於1960年代的嘉義市興中市場,有著木構店舖和一家老戲院,現今面臨拆除,引發民眾關心。大量老木屋,無法獲得文資保護,也無修復補助,就只能不斷破敗消失。民樂街上一排連棟街屋,已經殘破崩落,部分還有住人,一直希望進行修復。

建於1960年代的嘉義市興中市場,有著木構店舖,以及一家老戲院,現今面臨拆除危機。

長期推動老屋修復,但是搶救數量只是少數,面對龐大的木構建築群,陳正哲希望透過自治條例,形成共識。

老木屋保留城市歷史,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間,透過修復再造,提高木構房屋的使用,以及居住的舒適度,開創木都2.0的新價值,並且推動未來以木構建大樓,走向木都3.0的新時代。(延伸閱讀:對地球以愛木|木構高樓風潮興起,看看這些用木構造蓋的高樓!)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集數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