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手作步道」關鍵字
步道也需要公民科學家|台灣步道守護網上線
山徑讓人們得以走入自然,維護自然度是重要的價值,它們會因為外力而損壞,大自然不一定能自行修復。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推出步道守護網平台,廣邀公民科學家一起來關心步道,發現損毀、動手回報,讓深山裡的問題得以被看見,山徑才有機會得到妥善照顧。
淡蘭古道完全攻略:聽了這集就想出發!|ft.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我們的島Pocast
你知道嗎?只要搭火車、公車甚至捷運,就可以走進兩百多年歷史的淡蘭古道。淡蘭古道是清朝時期,從淡水廳進入噶瑪蘭廳的重要道路。兩百多年來,官方、民間與茶商,分別開闢出綿密路網,也就是後來發展為北路(官路)、中路(民路)與南路(茶路)等三條主要路線。
手作東吉的未來之道|澎湖離島生態旅遊新契機
防疫期間,不能出國,讓離島觀光高速發展,澎湖各地充滿旅遊人潮。澎湖的東吉嶼,也興起旅遊潮,為小小島嶼帶來衝擊。如何保護島嶼生態,推動深度旅行,成為必須行動的目標。
小島上的手作步道假期|來去東嶼坪
「澎湖出名是風浪大,冬天若來就風飛沙,鹹水煙若吹上岸,園內的作物都種不活,石頭咾咕圍田園,圍得高高擋風沙,菜籽拿到圍仔內撒,冬天種菜才有得吃…」 在褒歌紀錄者、創作者呂坤翰的吟唱中,先民早年在澎湖群島的生活,歷歷如繪。呂坤翰1944年生於澎湖西嶼坪,是一座位於望安與七美之間的小島,它與鄰近的東嶼坪、東吉嶼、西吉嶼,合稱南方四島。出生在東嶼坪的朱美華,懷念地談起兒時幫忙家裡做生意的情景:「...
山間步道師|修築安全好走的自然山路
有些人,上山不是為了自己。他們的目光,不是望向綺麗風景,而是腳下的路面。他們了解大自然,更了解石頭、土壤與水的關係,還知道如何重建平衡。他們有一個共同心願:修築安全好走而且很自然的山路。
築路郊野|手作修築香港郊野公園山徑步道
香港,國際金融重鎮與航運中心,人口700多萬,面積大約是台北市的四倍。繁榮之外,為了保護大自然,香港政府四十年前就規劃成立郊野公園,民眾從市區出發,半小時之內就能抵達。每年吸引1200萬人次造訪,山徑與自然環境都面臨極大壓力,負責管理的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如何讓民眾,一起來解決公園裡的山徑問題?
鋪一條路回家|大同大禮部落的手作返家路
十月初,一個下著大雨的日子,一群來自城市的志工,齊聚太魯閣,準備上山展開三天的工作假期。他們將付出腿力、勞力、心力,與太魯閣族人一起用雙手,鋪一條回家的路…
永遠的魚路|魚路古道指定為古蹟的爭議
陽明山有句俗諺「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金包里大路」就是我們熟悉的「魚路古道」。「金包」指的是金山,「大路」是用石板舖設的路,有別於泥土舖面的小路。清朝台北府對外聯絡有六條大路,如今只剩下金包里大路見證過往的歷史。